沉浸式做自己,不要东张西望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 越是不確定的時代,越要沉穩地做自己。
這些年,外在的世界變化迅疾,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新聞裡是政策的波動,經濟的起伏,情緒的潮汐。我曾有段時間,也會被這些大潮所擾,每天一打開手機,就是新的焦慮、新的「方向」。那時我像極了一株浮萍,任憑水流推動,時而懷疑,時而追趕,卻很少問自己:我本來要去哪裡?
直到我讀到張文宏醫生的那句話:「似乎什麼都沒變,只有在今天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看起來,這種堅持被證明是對的。」那一刻我才明白,那些真正穩定的人生,是日積月累的深耕,而不是朝令夕改的搖擺。
這世道越亂,我們越要把注意力收回來。不是不關心世界,而是要先穩住自己。正如胡林翼所說:「世自亂而我心自治,斯為正道。」混亂是常態,自主才是修行。
② 專注自己當下的腳步,勝過遠方的無數聲音。
我常想起陳嘉映先生寫過的一段話:即便外界起伏如浪,他也沒有中斷手頭的事情。因為他知道,風浪會過去,但你若因此荒廢了學業與內功,那些失去的,不再能追回。
我想這就是「不為世界的喧囂所動,不為潮水的聲響而忘記了心中的靜」的真意。
我記得自己曾有一年,失業在家,那段日子朋友圈裡滿是別人的高光時刻:誰誰又跳槽加薪,誰誰創業融資。我越看,心越慌。那時朋友對我說了一句話,我至今難忘:「別東張西望,走自己的小路,別人的快,不代表你的錯。」
這話很輕,卻像深夜裡的一盞燈,把我從羨慕、焦躁與懷疑中拉了出來。我開始每天讀書、健身、寫字,重拾節奏。半年後的我,不再驚惶,也不再比較,只專心地過著自己該過的日子。
③ 人生真正的長進,是從放下比較開始的。
「沉浸式做自己,不要東張西望。」我越來越覺得這句話,是對當下時代最溫柔而有力的提醒。
手機讓我們知道了太多人的生活,卻模糊了自己的方向。我們太容易把注意力耗在別人的選擇與步伐上,結果忘了問自己:我腳下這條路,是我真心想走的嗎?
有一次,我在山裡偶遇一位老木匠。他說,他這一生沒什麼大作,也沒出什麼名,但每天起來削木、打磨、做凳子,五十年如一日。他說:「我做這些,也沒指望什麼報答,但做的時候,我很安靜。」
那一刻我懂了,沉浸,是一種與天地對話的方式。不是為了結果,而是因為那是我們內在的渴望與秩序。
④ 真正的成就,往往不是追來的,而是守出來的。
就像張文宏醫生那三十年,看門診、查房、做研究,一日復一日。那種「沒變化」的堅持,在回首時,反而成了最穩固的根基。
時代的洪流常讓人焦躁:該不該轉行?該不該做副業?該不該換城市?該不該內卷?但也許更重要的,是問自己一句:這是不是我心底真正認可的生活?
別人的答案從不適用於我們。因為我們的苦與樂,都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。世間種種方向,不如守住內在那一點篤定。
這就是尼采所說的「無時代的人」:外界如何變,我都不亂。不是因為我固執,而是因為我知道,唯有真誠地活好自己的節奏,才是一個靈魂真正的尊嚴。
⑤ 萬法由心生,一切從自身開始。
2024年是不確定的,未來是不確定的,生活的不確定從未改變。但我們可以選擇在這樣的時代裡,不再四處追風,不再搖擺不定,而是學會往內收、往下扎。
我常想起「本自具足」這句話。人生大多的慌張,是因為我們老以為答案在外頭。但事實上,真正有力的東西,從來不在別人那裡,也不在趨勢裡,而是在我們內心深處那份無聲的堅持。
向外求,總是欲望的循環;向內看,才是自由的起點。
佛說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意思是說,我們早就有答案,只是太常迷失在外相裡。
⑥ 真正的安全感,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做值得做的事。
哪怕這個時代鼓吹捷徑、複製與流量,但我依然相信,時間不會虧待一個真正沉得下來的人。
專注於你該專注的,學會把注意力從外界撤回來,不隨風而動,不因他人步伐而亂自己節奏。你會發現,日子雖然平淡,卻開始變得厚實與從容。
有一位朋友告訴我,當他決定「每天只做好三件小事」的時候,他人生第一次感覺到腳踏實地。那三件小事是:讀半小時書、走一公里路、寫三百字日記。他說,這三件事撐起了他整個迷茫的2023年。
這不是因為它們多厲害,而是因為它們是他「自己選的」。他說:「當我知道我每天都在自己選擇的事情上前進一點,我就不再慌張了。」
這或許就是沉浸式做自己的力量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