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浙江一男子负责7部门,任劳任怨却被裁员:职场上最先被抛弃的,为什么总是老实人?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職場最先被捨棄的,常是那些最不願為自己爭取的人。

在浙江,那位負責七個部門的小哥,面對裁員,竟能笑著說出「我太開心了」,語氣裡沒有埋怨,反倒有種釋然。他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努力了。不是沒有價值,而是被當作最可替代的螺絲釘。

我想起那句話:「被需要,從來不等於被尊重。」做得多,不代表被看見;忍得多,不代表被感激。一個人若在工作中總是默默撐起一切,卻從不讓人知道自己的付出,那最終的結果,很可能不是升遷,而是被默默地替換。

這不是命運的不公,而是人性的慣性。一個人不會因為你默默奉獻而主動抬舉你,反而會因你從不抱怨,而更習慣將負擔放在你肩上。

老實人的困境,不在於他太笨,而在於他太相信“只要努力就會被看見”。

在學校裡,努力能換來分數;在職場裡,努力換來的,更多是沉默的期待與無止境的工作。

我們被教導要對事不對人,要專注自身,要本分誠懇。但到了職場,遊戲規則變了。對事不對人,會讓你無法掌握資源的流向;太本分,則容易成為不爭的犧牲者。

我曾有位同事,能力極強,從不遲到,事事盡責。但他從不主動與領導互動,從不主動表功。一次提拔名單出來,沒他的名字。他悄悄問主管: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?」主管拍了拍他肩膀說:「你沒問題,只是你太穩了,不需要再進一步。」

這句話聽來近乎荒唐。因為你沒問題,所以不會被提拔。這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職場的現實。不是誰做得多,誰就能被看見;是誰會讓人知道他“值得被看見”。

善良若沒有邊界,就會成為廉價。

職場裡的「老實人」,常常有一個共通特質:臉皮薄,不懂拒絕。

明明已經手頭滿滿是事,卻因為一句「麻煩你幫忙一下」,就又扛下了多一份工作。久而久之,你成了大家心中那個「好使又不會拒絕」的人。這不是好脾氣,是失去立場的代價。

在群體裡,你能承擔越多,別人就越把你視為資源,而非人。這是很殘酷的,但也是真實的。

拒絕,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。

說「不」不是不敬,而是保留對自己的尊重。如果所有人都在節約自己的力氣,而你總是在耗盡自己,最終不是你更被賞識,而是你先被耗盡。

工作,不該只有埋頭做事,還要抬頭做人。

從學生到職場,最難的一道坎,就是從“關注事”到“關注人”。

我們曾以為,只要把工作做完、做對、做快,就是好員工。但在職場這個結構複雜的場域裡,信任、關係、影響力,有時比結果更重要。

懂得做事,決定你是否合格;懂得做人,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
有人說這是「拍馬屁」,我不這麼看。我更願意理解為一種「情感回饋」。做完一件事後,把成果展示出來、把功勞歸給他人、把過程分享給相關的人,這不僅是能力的體現,也是彼此之間關係的經營。

有時候,領導不是不想提拔你,只是不知道你做了什麼。

無止境地承擔,是對自己的背叛。

我們總以為,撐下來就是贏。但事實是,當你把所有苦活爛活都攬下來,你的角色就被定格為“負責消化苦難的人”。

這不是責任感的體現,而是對自我價值的遺忘。

一位心理學家說過:“當一個人無法拒絕外在的請求,就會開始拒絕內在的渴望。”這些年,我們都太習慣做那個“能撐的”人,卻忘了問問自己:“我願意嗎?”

把每一份工作都當作考試題來答,是學生的思維;懂得挑選戰場、主動爭取資源,才是職場的智慧。

老實人若想不被犧牲,需從工具人變成參與者。

如何脫困?我漸漸學會了三件事:

其一,要有「杠杆思維」。不再等待別人來看見,而是學會主動讓自己被看見。即使一件事不是你主導,也要適時參與、合理曝光。否則你一直在搬磚,而別人在蓋樓,最後畫像裡沒你的名字。

其二,要有「產品思維」。把自己當作產品,把領導當作用戶。你不只要能幹,還要好用,還要讓人想用。這其中包含情緒價值:讓人和你相處時舒適、有信任感、有回饋感。這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職場的人性經營。

其三,要有「資源交換思維」。職場裡,人與人之間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資源流轉。能交換的,才能延伸。能彼此成就的,才值得長期合作。

老實並不是錯,而是不能只老實。

老實,是我們的根。這世界依然需要誠懇、踏實、肯擔當的人。但如果我們只用這一面去應對複雜的世界,那就注定疲憊、困頓、被忽視。

陽明先生說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當我們開始理解這個職場世界的邏輯,理解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起伏與掙扎,也許就不再抱怨,而是慢慢學會以更柔和、更靈巧的方式,去爭取自己該得的那份光亮。

不用惡,不用假,不用狠。只是,把愛別人的力氣,也留一些給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