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黑神话:悟空》火爆全球!中国神话惊艳外网,央视点赞!冯骥:踏上取经路,比抵达灵山更重要!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《黑神話:悟空》的爆紅,不只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,更是一場靈魂的回響。
當一款來自東方的遊戲,令全球玩家屏息以待,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,更是文化自信的內化顯現。它讓我們不再仰望西方神話的壯闊,而開始凝視自己內心的山川。人們驚嘆它的美術、戰鬥、敘事,但我最觸動的,是那句話:「踏上取經路,比抵達靈山更重要。」
這不是一個標語,而是一種人生觀,是對「道」的頓悟。它提醒我們,真正的價值從不在終點,而在腳步所經之處,心念所至之地。
②冯骥的二十年,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學會踏實行走的過程。
從最初怒吼「誰謀殺了我們的遊戲」,到今日寧靜地說「我們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遊戲」,這其中沒有棄守理想,而是理想生根之後的成熟。他曾嘗試過妥協——做過手機遊戲、也曾短暫放下「單機夢」。但理想不滅,只是潛伏,等待時機。
在那句粗野直白的文字背後,是一顆仍願意相信遊戲能帶來快樂與美的赤子之心。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的——不是野心,而是願意為一個純粹信念默默蹲守十年的耐心。
③真正的創造,從來不是呼風喚雨,而是忍受孤獨中的寂靜耕耘。
冯骥的轉折,不在於某一個靈感爆發的夜晚,而是那段長達數年的「無聲準備期」。創業、碰壁、轉型、再碰壁,再選擇一次相信——這不是傳奇,而是極其真實的「鞋中沙粒」。
他說:「沙子無窮無盡,但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。」
而世人往往只看見高山,不問鞋裡。這使我想起王陽明的話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沒有親身涉行,再多理解都只是空言。正是那一粒粒沙,磨出信念的光芒。
④文化輸出,從不是口號,而是敢不敢先愛自己。
為什麼當全世界熟悉北歐、希臘神話時,我們的孩子卻對齊天大聖陌生?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外來的才是品質、才是格調?
《黑神話:悟空》不只做出了一個好遊戲,更撕開了這層潛藏的文化羞怯,讓我們終於直面自身文化的壯美與深邃。
正如冯骥所言:「吳承恩與莎士比亞,其實沒有那麼大差別。」這句話不狂妄,只是平視。唯有平視,才能開始真正的對話。
⑤做一件值得做的事,從來不簡單,也從來不該太簡單。
《黑神話》的爆紅不是幸運,是四年閉門苦練的水到渠成。百人團隊潛心研發,抵擋流量的誘惑、資本的綁架,只為保住那一點初心。
這讓我想到老子所說:「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」真正的大作品,總是帶著一點不完美的棱角,但正是這些堅持不退的原則,使其有了生命。就像遊戲科學公司門口那塊「非請勿入」的牌子,不是傲氣,而是敬事之心。
⑥所謂取經,不是去證明什麼,而是回到自己。
冯骥之所以能走出這條路,不是他與眾不同,而是他選擇了面對自己。他沒有逃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,而是用「我願意持續做」來消化這份矛盾。
他不再急著抵達靈山,而是每天走在路上——這正是王陽明「致良知」的真正落地。不是問自己能不能成功,而是問:我還能不能不虛偽地繼續下去?
真正的修行,不在山林,而在一呼一吸之間的選擇裡。
⑦《黑神話:悟空》的價值,不止於它讓中國神話火爆全球,而在於它讓我們開始問:「我們也可以這麼做嗎?」
這個問句,是最有力量的覺醒。它不是口號,不是自嗨,而是一個人開始願意面對自己的才華、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時間與耐性。
遊戲只是媒介,它傳遞的,是一種不再退縮的姿態。當我們開始相信:「我也可以踏上這樣的路」,才是真正的轉機。
⑧願我們都能選擇那條取經之路,即便不知靈山何處。
不是因為我們能保證成功,而是因為我們想成為那樣的自己——即使失敗,也問心無愧。
如同冯骥在微博上提醒玩家:「適度遊戲,注意休息,慢慢玩,不必著急通關。」
這是一位創作者對作品的溫柔,也是對世界的慈悲。他知道:真正值得的東西,不在結果,而在那份願意「慢慢來」的心。
願我們也能這樣,慢慢走,走在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上,不為討好、不為炫耀,只為讓自己無憾地說:
「我曾踏上過這條路。」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