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黑神话:悟空》爆赚背后的可怕真相:要么用游戏毁掉我们!要么用游戏思维拯救我们!你怎么选?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 遊戲毀人,並非因為它壞,而是我們常在錯的時間,用錯的方式,尋求對的東西。
我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刻,看著朋友的孩子對著螢幕發紅的雙眼,沉浸於虛擬世界的英雄試煉。我想起自己少年時也曾躲在電腦前,一遍遍刷副本,只為一件傳說級的裝備,那一刻的興奮,似乎能抵銷整個失落的現實。
但後來我明白,那些遊戲真正讓人上癮的,不是畫面,不是故事,而是——它們懂得如何讓你“覺得自己正在變好”。
當現實中的我們,被體制壓得喘不過氣,考試、績效、比較、家庭責任接踵而至,反而在虛擬世界裡,我們得到獎勵、掌聲、成就、隊友、甚至敬佩,這樣的反差,不是一種甘美的幻覺嗎?
冯骥早已看透——沉迷遊戲不是因為遊戲本身的罪惡,而是它精準地對接了我們現實中缺乏的情緒與心理需求。
② 真正讓人沉迷的,是成就感的虛假替代,是心理需求的替身現實。
有誰不是想被看見的?不是想證明自己有價值的?
遊戲用“等級”、“排名”、“徽章”、“皮膚”,讓人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就感的高峰體驗。這種快感的設計,源自心理學裡的“變間隔強化”,它比固定獎勵還要讓人上癮,就像賭場的拉霸機,永遠讓你猜不到下一次是否大獎將至。
而我們的教育制度、社會體系,卻極度缺乏即時反饋、階段性鼓勵與可見成就。一個高中生也許得花十年苦讀,才能看到一絲成果;一個創業者可能撐五年,也換不來一次掌聲。
這樣的現實,與虛擬世界裡的“任務完成,+100經驗值”,怎能相比?
但這種由虛構成就填補內在空虛的機制,若無節制地擴大,終究會讓人從逃避現實走向遺忘現實,甚至喪失了與現實互動與改變的意志。
③ 我們不能與遊戲為敵,而應以更高階的遊戲來超越它。
冯骥提醒我們:“最可怕的不是遊戲收割你的錢,而是收割你的時間。”因為時間即生命,若將生命投進一個無法兌現為真實價值的世界,那麼所謂的存在感,終究是虛無。
所以,真正的解法,不是禁止遊戲,而是學會如何“玩得更高明”。
這不是反對遊戲,而是借用遊戲的機制,把人生設計得像一款更精彩、更有回報的現實遊戲。
粥左羅說他不玩遊戲,是因為他每天都在玩“創業的遊戲”。我深以為然。當我自己開始寫作、教學、搭建社群,規劃人生的十年進程時,也逐漸體會到:若把每一個目標當作關卡,把每一次嘗試當作升級,把學習當作打怪,那生活本身,就是一場極其耐玩的開放世界。
這時,我們不是不玩遊戲,而是選擇了“現實高端副本”。
④ 所謂“遊戲思維”,不是模仿虛擬的規則,而是洞悉人性後,主動設計人生節奏。
遊戲為何讓人樂在其中?因為它有明確目標、持續反饋、升級路線、社交合作、失敗容忍與情緒護航。
我們為何對現實失去熱情?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為自己設計過“可玩的人生版本”。
當我們每天只是被迫接受任務、被動面對難題、無獎勵、無升級、無歸屬,自然心生倦怠。於是逃入遊戲,成為下意識的選擇。
但如果我們學會從遊戲中反取思路,將它的機制移植到真實生活裡呢?
✓ 設立清晰的短中長目標,像每日任務、主線任務與人生目標。
✓ 記錄進度與反饋,從打卡、閱讀量、健康數據中獲得成就感。
✓ 建立社交小隊,一起學習、創業、鍛鍊,彼此鼓舞。
✓ 為自己設計獎勵與儀式,如過一關就犒賞自己一杯咖啡。
✓ 容許失敗與重來,不因一次跌倒就自我否定。
這樣的生活,不也是一款我們能掌控的真實大作嗎?
⑤ 我們不反對沉迷,而是選擇沉迷於真正讓人擴展生命的事物。
粥左羅說他“沉迷寫作”,“沉迷設計社群遊戲”,“沉迷打造咖啡館的每一個細節”。而我也明白,那種“沒日沒夜還覺得快樂”的狀態,不是自律造成的奇蹟,而是——熱愛導致的沉迷。
正如同他所說:
“讓我們快樂的不是遊戲本身,而是我們在其中獲得的存在感與成就感。”
那麼,我們只需換個場景,把這些正向體驗,從虛擬世界,轉化到人生現場。
當我們能在創作、學習、經營生活中獲得等同於升級打怪的快感,我們便無需靠虛擬世界為生命輸血。
⑥ 真正的自由,不是戒掉誘惑,而是找到更值得沉迷的世界。
很多人想靠“意志力”戒掉遊戲,其實效果有限。因為與其壓抑,不如轉移。
這就像粥左羅提到的“擠占效應”——當心靈被豐富的真實任務填滿,遊戲自然就無處插足。
這種方法,不需要用痛苦抵抗快樂,而是用更高階的快樂,自然取代那種低層次的刺激。
他說有一位母親原本焦慮、糾結於家庭矛盾,後來開始讀書、寫作、參加圈子,一天天忙得充實,過得有趣,連原本在意的情緒也被自然化解了。
這不是“壓制”煩惱,而是讓光進來,自然驅散黑暗。
如若你此刻也感受到內在某處的空虛,不妨不再責備自己,而是試著去建構一款真正屬於自己的“人生遊戲”。
⑦ 天心所向,不在禁絕誘惑,而在於順勢轉化,回歸心體。
老子說:“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”這句話不是叫人消極,而是說真正的力量,不是刻意對抗,而是懂得隨順自然的道機,將本來可能為害的元素,引導為利己之器。
如是觀之,遊戲並非洪水猛獸,而是一面鏡子,照出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與缺席。
若我們看懂了它為何能讓人沉迷,就能借力打力,讓這股沉迷之力,轉為成長之力。
王陽明說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知道遊戲的本質,還不夠。真正的功夫,是讓這份認知成為每日生活的實踐:將工作當作遊戲,將家庭經營當作遊戲,甚至將與自己內在對話,當作一場無限升級的遊戲。
那麼,人生便不再是枯坐現實的寂寞長廊,而是一場自在闖關的修行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