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长期缺爱的人,身上有这1种迹象,藏都藏不住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長期缺愛的人,身上總會有一種無法掩飾的跡象——他們在關係中,總是極度敏感,極度不安。

我曾與一位摯友長談,那是一個黃昏漸沉、心思漸暖的午後。她說,明明知道別人不是故意疏遠她,但只要一句話晚了幾分鐘回覆,心中就忍不住泛起潮水般的猜疑與焦慮。

「是不是不想理我了?是不是我哪裡讓人討厭了?是不是他要離開了?」

這些念頭像野草一樣,長在她心的角落。不是別人播種的,而是童年裡缺乏安定的陽光與雨露,讓這些野草悄悄滋長,攀附她每一次期待愛的經歷。

那晚,她流著眼淚對我說:「我也知道,我太黏人了、太敏感了,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了。我不是想要佔有誰,我只是怕,一不留神,那些我在乎的人就會走。」

那一刻,我看見的不是一個脆弱的靈魂,而是一顆多年以來一直試圖站穩的心,它疲憊地尋找著一塊可以安放自己的土地。

不安全感的根,是在極早期就被種下的,是對「我是否值得被留下」的深切懷疑。

許多敏感、反覆確認對方情緒的人,他們的內在其實並不是要掌控對方,而是深怕自己被遺棄。

這樣的情緒,不是長大後才有的,而是在我們還不能完整使用語言、還不能分辨玩笑與真話的年歲,就已經悄然扎根。

許多父母在憤怒時脫口而出的「我不要你了」「你這樣我就走了」,他們或許只是想制止孩子,但對孩子而言,那是靈魂層級的震動。

孩子無法分辨這句話是不是認真的,他只知道,自己可能就這樣被放棄,被世界丟下。

從那一刻起,他的心中多了一種本能的驚恐:愛,是不穩定的;自己,是可能不值得被愛的。

孩子越小,對於被遺棄的感受越深,這種恐懼會長成未來不安的內核。

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。

三歲那年,奶奶將我哄睡後去菜園幹活,反鎖了門。醒來時,四周無人。屋內靜得像深井,門外風聲刺耳。我的哭聲,像是把沉默撕裂的刀,我的心,在那一刻碎成了沙。

即便奶奶後來回來、緊緊抱住我,但那種「我是否已經被遺忘了」的感覺,像灰燼進入心中——不會燒,但會一直黏在那裡。

從那之後,我黏人、怕黑、怕被丟下。

而這種害怕,並不會因為年紀增長就自然消失,反而會化成更細緻的防衛、更深層的需求,滲透進我們的每一段親密關係。

不安全感的消解,不在於別人給足保證,而在於我們能否自我安住。

我們常誤以為,只要對方足夠體貼、足夠在意,安全感就會像水一樣灌滿內心。

但事實是——再體貼的人,也會累,也會有自己分神的時刻;再完美的伴侶,也無法時時刻刻安撫另一個靈魂的深層焦慮。

我曾在愛裡反覆試圖要求:他不能晚回覆信息、不能突然改變行程、不能表現冷淡。因為這些都會在我心裡觸發一個訊號:「他是不是也要離開?」

但後來我明白,那其實不是他不愛我,而是我自己從未真正學會與「自己是否值得被愛」的問題共處。

於是我開始練習——當對方沒有及時回應時,先照看自己的心:我感受到的焦慮從哪裡來?我是否可以對自己說:「你沒有被丟下,你此刻只是需要一點安慰。」

自我接住,才是修補長期缺愛的起點。

我開始嘗試參加支持團體,在那裡,我可以把心底那些年幼時累積的恐懼與孤單說出來。

當我說出:「我總覺得,我不夠好,所以別人才會離開。」旁邊的人沒有指責,沒有勸說,只是點頭,流淚,然後說:「我也有這樣的感覺。」

那一刻我知道,原來我不是一個人,原來這世界上,有許多人也曾長年在這樣的感覺裡沉浮。

這份共鳴,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「我可以被完整地接住,不用討好,也不用壓抑」。

從那開始,我逐漸學會安撫自己,不再總是向外伸手尋找「我值得被愛」的證明,而是學會在心裡慢慢為自己點燈。

如果我們正在照顧孩子,請成為他穩定的港口。

我們能做的,不是給孩子所有的答案,而是讓他知道——我們在。

當孩子鬧脾氣,不是用「我不要你了」來換取安靜,而是用擁抱與堅定的語氣告訴他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,但我不會離開你。」

如果我們不得不離開孩子一段時間,那麼請好好告別,不要偷偷走開。讓他知道,分離不代表失去,而是生命中的一部分,而愛,不會因此改變。

那位為女兒做情境模擬戲劇的母親,她讓三歲的孩子提前演練「媽媽生病住院」的情境,一遍一遍地陪她經歷情緒的波動,直到女兒能平靜地說出:「媽媽你去吧,我會等你。」

那是一種多麼有智慧的愛——不是要孩子壓抑情緒,而是教他如何安全地處理情緒、相信關係是穩定的。

這樣的信任,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根。

真正的安全感,是內心深處對自己說:「即使沒人及時回應,我依然是完整的。」

我們常常追問:「他為什麼晚回消息?」其實真正想知道的,是:「我是不是還值得被他放在心上?」

但答案,不能只從他人口中得到。我們得從自己心中升起一種信任——我之所以被愛,不是因為我無懈可擊,而是因為我就是我。

我之所以會擔心、會痛,是因為我曾真心期待過某種回應。這份痛,值得被溫柔對待,而不是被壓下或斥責。

所以啊,那些長年缺愛、敏感易傷的我們,要做的不是責怪自己太脆弱,而是開始學會,如何照顧這份敏感——它其實是一種尚未被擁抱的愛的記憶。

與其說「安全感」是一種狀態,不如說,它是一種能力——自我安撫、自我擁抱的能力。

若我們能一次次在情緒來襲時,輕聲對自己說:「我知道你怕被丟下,但我在,我不會離開你。」

那我們就已經在愛自己的路上,走出了第一步。

不需要完美,不需要毫無懼怕。只要願意聽聽自己心裡那個曾被遺棄的小孩說話,只要願意陪他坐一會兒,那便是最深的修復。

我們終將學會這件事——真正的愛,不是讓別人永遠不離開,而是即使他暫時不在,我依然不會遺棄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