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年轻妈妈带女儿北京见世面,樊登看后坦言:多少家庭在严重损伤孩子大脑,却还不自知……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每一聲吼,都是一記雷,擊在孩子尚未穩定的大腦與心上。

那天在文字中讀到一段讓我久久沉默的場景——火車上,一位母親因為孩子的聲音小、成績不滿、姿勢不好,接連三次對她斥責。聲音如刀,語氣如霜。那小女孩縮著肩,低著頭,不敢說話。這並不陌生,我曾在街角、公園、家中聽過太多這樣的語氣,甚至,在年少時也曾自己承受過。

我不是指責任何一位父母。做父母的,愛孩子本是天性,只是很多時候,愛被焦慮遮住了眼,也被無力吞噬了語氣。

樊登說,那樣的吼會損傷孩子的前額葉皮質——那是管理自律、情緒、決策的大腦區域。這不是抽象的知識,而是真實的大腦發育現象。一個常被斥責的孩子,會長出過度活躍的杏仁核,對世界產生過敏般的警戒。他不是不聽話,而是不安,不安到只能用對抗來保護自己。

孩子的心,是需要光與溫度才能綻放的花。

當我們因為他們的拖拉、打鬧、成績不理想而失控,往往不是出於討厭,而是出於恐懼——我們怕他跟不上別人,怕他輸在起跑線,怕自己失職。可我們忘了,真正能讓他跑得遠的,不是驅趕和怒吼,而是深深的接納和篤定的引導。

有研究顯示,長期生活在壓力與吼罵中的孩子,大腦中的海馬體會縮小,記憶力與理解力明顯下降。這不是某個家庭的悲劇,而是一個普遍但沉默的現象。就像有位學者說的:「吼叫不是溝通,而是一種情緒暴力。」

這些話,我讀來心裡生疼——不只是為孩子,更是為那些被壓力壓彎了語氣的父母。我們不是想成為吼人的父母,但為何常常嘴巴快過心?也許是太累,也許是太怕錯過教育的「黃金期」,卻忘了,錯誤本身也是孩子教育的黃金資源。

教育的本質,是用一次次錯誤的瓦礫,建造理解與成長的橋。

一位父親,當孩子在鄰居家砸壞花草時,沒有責罵,只是拍拍他的肩說:「這腳法,以後能進國家隊。」那一刻的愛與信任,成了那孩子一生的內力。

姜振宇老師說過:「處理孩子犯錯,最重要的是——不擴大、不貼標籤、不情緒化。」發現錯誤,溫和指出;給予空間,讓他自己反思;再反覆陪伴,建立穩固的規則感。這三步,不需威脅,只需時間與耐心。

父母的話語,可以是地震,也可以是春雨。一句「你是不是永遠都這樣!」像是地層斷裂,讓孩子失去安全感;而一句「這次你走錯了,下次怎麼走好?」則是耕地的鋤頭,引導出下一次的努力。

孩子的成長,從不是一條直線,而是鋸齒狀的曲線,充滿重複與回頭。

這是我最深的感觸。

無論再乖巧的孩子,都會一再犯同樣的錯:功課漏寫、撒謊、熬夜玩手機。他們不是壞,也不是笨,而是大腦尚未成熟,控制力不足——正如一株正在抽枝的竹子,難免會彎、會斜,才需要篩風的手來引導。

而那隻手,應該是穩的,是暖的,是不急不躁的。急躁的手,只會把嫩枝折斷。

我們總想快速見到成果,於是用吼叫、比較、威脅當作催化劑。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速成課,而是一場慢火熬煮。錯誤、對話、理解、等待,這些才是培育孩子內在力量的素材。

語言的力量,不只是表達,更是創造。

正面語言是一種召喚。

當我們說「你怎麼總是不寫作業!」時,孩子只聽見了否定的自己。而當我們說「我知道你最近有點累,但我們一起把這次寫完,好嗎?」時,他可能不僅寫完了,還感到自己是被信任、被理解的人。

語言在心理學裡叫「建構現實的工具」,它不只是描述孩子的樣子,它其實參與了孩子的塑造。我們怎麼說話,孩子就怎麼看自己。父母的語言,往往就是孩子的內在對話的起點。

父母的情緒,決定孩子的內在天氣。

當我們怒氣沖沖、情緒失控時,不只孩子會抗拒,我們自己也會後悔。而這樣的循環,不斷上演:吼罵—懊悔—道歉—再吼罵。

這不是誰的錯,而是人性。但人性是可以覺察、可以修習的。

每一次即將吼出口的瞬間,我會問自己:我是在教孩子,還是在出氣?這份問句,如明燈,也如繩索,常常將我從邊緣拉回。再吸一口氣,把火降下,再看一眼孩子,心會說:「他只是還不懂,不是故意的。」

有了這份看見,我才知道,原來教育不是戰鬥,而是陪行。

孩子,不是需要完美的父母,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父母。

「其實,我閨女還挺乖的。」那位母親最後說。那句話,也許不是為了孩子說的,而是她終於也對自己說了一句溫柔的話。這句話,是一盞燈,點亮了一個被焦慮覆蓋的母親的心。

有時我們以為孩子需要我們完美地教他怎麼做人,其實他更需要的是,一個在人生路上與他同行、偶爾會犯錯、但會停下來擁抱他的人。

我們都是這樣學會做父母的。

一步錯、一步改,一次吼、一次悔,一次傷害,一次修復。

但只要我們仍然願意學,願意改,那就永遠不是太晚。

孩子需要的不是「從不吼叫」的父母,而是即使吼過,仍會回頭擁抱他的父母。

善養一顆心,比訓練一張成績單更長遠。

《正面管教》說:「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環境裡,孩子才能學會自律與責任。」

這句話,像是古樸老屋中的一盞燈,一盞不刺眼、卻能照亮整個夜晚的燈。

愛,不是對孩子嚴格、對自己焦慮,而是在混亂與錯誤中,仍選擇柔軟與堅定。

因為我們最終想養大的,不是聽話的工具人,而是能愛人、能愛己、有方向、有定力的自由人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