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最牛退休女工,50岁创业,年入百亿:想干事,任何时候都不晚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 只要心未老,世界便不曾晚。
五十歲,有人選擇歇息,有人選擇出發。關玉香,這位來自沈陽的中國阿姨,並未將退休視為終章,而是將它當作序曲。她在世人認為「應該收手」的年紀,將多年積蓄投進海南那片陌生的土地,只因心中一念:「我想做這件事,就要把它做好。」
她不曾問自己來不來得及,也不害怕風險,她只是靜靜地相信——「想幹事,任何時候都不晚。」這句話,既非口號,亦非詩句,而是她親手寫下的人生證明。
② 機會是留給那些不畏起步艱難的人。
創業初期,關玉香並沒有技術、沒有資源,甚至連制罐這門生意本身都不熟悉。海南文昌的易拉罐工廠只有16人,設施簡陋,接不到大單,只能靠微薄利潤維生。
可就是這樣一間「小作坊」,憑著她的毅力、遠見與勤奮,終於撬開了通往紅牛的大門——41次往返,只為一次點頭。
當紅牛提出高規格的粉末補塗技術要求時,她並未退卻,而是抵押工廠,重金引進設備。正是這樣的先行投入,讓她搶先一步掌握未來的標準,奠定與大客戶的長期合作。
有時成功不是來自天賦或背景,而是來自一次次看似瘋狂卻堅定不移的選擇。
③ 被輕視,是打開潛力的契機。
當年中國台灣企業冷言冷語:「資料給你們也看不懂。」這句話深深刺入她的心,卻未讓她自卑,而是默默埋下一顆「我偏要做到」的種子。
七年研發,最終打破國際技術封鎖,將覆膜鐵國產化,讓世界終於不得不正眼看待她。
許多時候,真正的轉變,來自一次不被看見、一次被否定。若我們能在這樣的時刻,咬牙不退,自會發現:那些看不起你的人,其實只是提醒你,要更相信自己。
④ 與時俱進,是企業的長壽之道,更是個體的自我精進。
她從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功。
在制罐產業中,罐體鐵板厚度是技術與成本的關鍵指標。她帶領團隊一步步從0.21毫米降到0.12毫米,與國際接軌。
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競賽,而是對「做到極致」這件事的堅持。
「研發一代、應用一代、儲備一代」,這不是企業口號,而是她對生命節奏的體悟:不管幾歲,不管已經擁有什麼,仍要朝著未來持續蓄能,無一刻自滿、無一日懈怠。
⑤ 納稅百億,是為這片土地深情地活過一場。
她說:「完美的人生,不在於我得到了什麼,而是我為這個社會留下了什麼。」
創業三十年,她領導的奧瑞金不僅為國納稅超百億,疫情期間亦未裁員一人。
這並不是義務,而是一份溫柔而堅定的選擇。是對員工的守護,是對國家的回報,是一位企業家的慈心,也是一位長者的悲願——「人活著,總要留點什麼。」
⑥ 即使身退,也不曾心懶;即使權交,也仍心繫眾生。
公司上市後,她早已將股份交給兒子,卸下經營重擔。但她沒有遠離,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守望。
當疫情來臨,她再度挺身而出,主持公司總部升級;在公益領域,她默默投入兩千多萬元,為孩子點燈,為鄉村鋪路。
她從不張揚,也不居功。她的每一個行動都像涓涓細流,潤物無聲。
這正是一種成熟的力量:無需站在舞台中央,也能讓整個劇場亮起來。
⑦ 年齡從不是阻力,只有遲疑的心才讓人止步。
五十歲,是她重生的起點;八十歲,仍心繫創新;如今八十有餘,她依然說:「我想做這件事,就要把它做好。」
這句話如磐石一般,在我心中留下餘音不止。
當社會總催促人們「應該安穩」、「該休息了」,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:
生命真正的極限,不是年齡,而是你何時不再對世界好奇,何時不再渴望成長。
⑧ 無論何時開始,願我們都不放棄內心的「那一念」。
那一念,也許是遲暮之年還想發光的渴望,也許是平凡歲月中不願麻木的執著。
在這個「焦慮與逃避並存」的時代,她如一盞心燈告訴我們:不要急著給生命設限,不要匆忙把夢想歸檔。
你若有心,山海自開。
你若願行,天地自讓。
歲月從不虧待認真的人,也從不奚落晚來的花。
請記住:五十歲能起步,六十歲也能騰飛。真正晚的,是不再相信可以開始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