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:深度工作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,不在於奔跑得多快,而在於能否安住於一事。

日子一天天過去,我也常會問自己:我今天過得有意義嗎?我努力的方向,真的是我想走的路嗎?

總有人忙得很滿,微信步數上萬、會議一場接一場,回頭卻驚覺:沒有一件事是真的做「深」了。

我們活在一個講究「效率」、推崇「多任務」的時代,可心若四散,再快也只是徒勞。

所謂「深度工作」,不是技巧炫耀,而是一種精神沉澱,是一種讓人與心回歸一致的修行。

真正的進步,不是忙碌時數的累積,而是一次次心無旁騖地完成當下之事,於此之中打磨意志,煉就自我。

若認知模糊,即便再努力也會原地打轉。

曾經有段時間,我也覺得自己非常努力,早出晚歸、披星戴月,卻始終困在同一個職級、同樣的薪水裡。

我開始質疑,是不是自己不夠好?

直到我靜下心回看,才發現——我所謂的「努力」,不過是無頭蒼蠅地瞎忙。

沒有反思、沒有精進,只是在完成任務的迴圈中麻木前行。

就像那位累倒三天,回來發現公司一切照常的小焦一樣——我們誤以為自己不可取代,其實不過是系統的一顆齒輪。

若我們的勞動是可被複製的,那我們也就無從突圍。

但當我們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,不只是領薪水,而是借工作之手成就自身之魂,那麼每一次投入,就不再是消耗,而是積累。

深度工作的第一步,是看清內在驅力。

很多人對工作,是抗拒的,是被迫接受的。

但那些真正成長飛躍的人,往往不是因為做得比別人多,而是因為他們知道「為何而做」。

翻譯家許淵沖,在老年喪偶的孤寂中,重新打開了《莎士比亞全集》。不是為了生計,而是為了信念與熱愛。

他在文字中找到了與亡妻相伴的方式,也在工作中重新與世界連接。

那份投入,不帶焦慮、不求回報,只是一種由內而生的選擇——「這是我願意做的事」。

所以他能安住,也能開花。

我們之所以焦慮,多半是因為我們還沒搞清楚,自己到底想成為怎樣的人。

專注的力量,勝過十倍努力的散亂。

真正讓人拉開距離的,不是智商,也不是時間,而是能否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。

深度工作的本質,是在心無雜念的情況下,把注意力投注於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上。

不是「一天做十件事」,而是「用一天,完整地做好一件事」。

我曾經試著一天不碰手機,把社交軟體暫時刪除,給自己關一扇門,也開一扇窗。

起初焦躁,但很快我發現:腦袋清晰了,時間變長了,我真正進入了那個「與一事相合」的境界。

就像那位「不通宵」的八月,她並沒有做得比別人多,只是做得比別人深。

不是躲避加班,而是提前讓自己有條理、有節奏地發揮到極致。

我們無法延長一天的時間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使用它。

心若散亂,再多方法也難以有效。

人最難的敵人,其實是自己分心的念頭。

李尚龍說自己容易分神,所以乾脆把手機鎖進抽屜,寫作時就只做一件事。

這個方法聽來簡單,卻需要極大的自律與覺察。

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事情太多,其實是心太亂。

我們同時做太多事、接收太多信息,注意力像破布一樣被撕裂,哪還能承載真正的創造與思考?

我也曾是那種邊寫稿邊回訊息、邊回訊息邊想吃什麼的人。

直到我開始給自己設下規矩:每天安排三段無干擾時段,手機遠離視線,工作純粹安靜。

不誇張地說,一週之內,我的效率與作品質量都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。

不是我變了什麼,而是我終於收回了散落四方的注意力。

深度工作不是突發靈感,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設計。

《深度工作》這本書提到四個原則:深入工作、擁抱無聊、遠離社交媒體、摒棄浮淺。

每一條都在指向同一個核心——「讓心回到你身上」。

我們不是機器,不需要被時間填滿。

我們更需要的,是在時間中培養出寧靜與清明的能力。

給自己安排一段「無所事事」的時間,讓腦袋有機會停留與醞釀;

給自己的網路行為設立邊界,讓每一次點開,都有明確目的;

給自己的工作一個儀式感,讓每次開始,都是一次心靈的聚焦。

當這些細節串聯起來,深度工作就不再是「方法」,而是一種「狀態」。

所有關於自我提升的秘密,藏在你能否一心一念地走過當下這段路。

成長不是標新立異,而是日復一日的精進與沉澱。

那些看似平凡卻執著於專注的人,最終往往走得最遠。

不是他們比誰聰明,而是他們選擇了不分心。

在浮世之中持守專注,如同在風中燃燈,需持續呵護與觀照。

這世界會不斷誘惑我們去刷短影片、去回私信、去分心與比較。

但唯有那些仍願意守著一張書桌、一本書、一份未竟之稿的人,才能與深度相遇,與自我同行。

而那種成就感與穩定感,不來自外界回饋,而是源自內心的回聲——「我正在成為我想成為的人。」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