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毛坯的人生,精装的朋友圈”,00后自曝诈骗式出片太好笑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人生或許是毛坯的,但我們總在竭力鋪上一層柔光,只為照見心中那點光亮。
有時候,我看著朋友圈中那一張張精心修飾的照片,不由得莞爾:這到底是我們的生活,還是我們想讓別人以為我們擁有的生活?但再一想,這一切又有什麼錯呢?我們不過是在用一點精緻的假象,撐住一地雞毛的現實。
這屆年輕人,尤其是00後們,並不是在說謊。他們只是懂得:人生可以狼狽,但故事要好看;旅途再苦,也要選一張最好看的畫面,留給明天回望的自己。
②朋友圈不是真實的對照,而是內心渴望的映像。
朋友圈中的那一張張照片,是在海風中拍攝,在泥濘中捕捉,在高原缺氧裡堅持出來的。而那句句配文,看似詩意,背後卻往往藏著身體的酸痛、時間的逼仄、和一場場與疲憊拔河的角力。
但也正因為這樣,這些看似精裝的內容,其實不是裝,是一種反抗,是一種倔強。現實可能無法改變,但我們仍可以在影像中創造我們想成為的樣子。
這不是虛假,而是希望;不是掩飾,而是一種自我鼓勵的方式。
③每一張圖文精修的朋友圈,背後都藏著一次逃難式的努力。
凌晨三點起床化妝,只為拍到日出的那一刻;特種兵式的旅行,一天跑五個景點、換五套衣服,只為一張色調協調的照片。有人坐火車坐到屁股麻木,只為留下那張「自由如風」的打卡圖。
這些並不是誇張或虛榮,而是努力生活的另一種形態。當代年輕人過的本就不是容易的日子:加班、房租、KPI、內耗,樣樣都讓人喘不過氣。而發一條精緻的朋友圈,就像給自己一顆糖,在無盡的苦中,提醒自己:「你還在努力活著,還有美的可能。」
④人前強裝精緻,是人後不堪一擊的抵抗方式。
朋友曾說:「我的朋友圈是金碧輝煌的自我想像,而現實生活,是頭髮油膩、外賣半冷的晚餐桌。」這並非虛構,而是無數人內在的掙扎與表演。
我們都太明白,真實的自己可能並不那麼「好看」:有情緒、有混亂、有拖延與崩潰;但我們選擇在社交媒體中展現另一面,不是為了欺騙別人,而是為了告訴自己:我正在努力變好。
這份掙扎本身,就是一種成長,一種活著的證明。
⑤被拆穿並不可怕,被看見才是最大的安慰。
有人會笑我們「強裝」(strong),說我們的照片像詐騙,風景不符、語錄過頭、p圖過分。但那些說笑的人,也許不知道,我們其實很歡迎被拆穿。
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可以安心被拆穿,代表他相信:你看見我的狼狽,也願意看見我的努力。精裝的朋友圈,並不是要欺騙別人,而是盼望有人能在「精緻的表象」中,看見「毛坯的我」依然在尋找光。
⑥朋友圈,是一種抵達未來自己的方式。
人不是為了炫耀而記錄,而是為了記得那些真實發生過的、心動過的、曾讓自己覺得活著的時刻。那些照片,不是發給別人看的,是給未來的自己留的信。
或許幾年後,再看到那張風大裙飛的照片,會記得那個差點被刮走的黃昏;再讀那句配文「遠赴人間驚鴻宴」,會想起那次站在山頂邊喘邊笑的自己。那時的我們,也許會對著螢幕笑出聲來:原來我那麼努力地在生活,哪怕生活對我並不總是溫柔。
⑦人生的毛坯,不等於生活的潦草;朋友圈的精裝,是內心的鍍金。
我並不覺得為了朋友圈的精緻而努力,是虛假。那是一種內心願景的外化,是一種自我風格的鍛造。就像一座尚未完工的房子,也可以先在腦海裡鋪上木地板、選好窗簾、種上綠植。
人生本就是毛坯的,它帶著灰塵與毛刺,帶著未解的問題與尚未鋪設的意義。我們能做的,是在朋友圈中先築起一片精神的完工區,用來安放渴望與希望。
⑧我們活在一個真實與表象並存的世界,也試圖在其中保持赤子之心。
有時,我們會覺得這樣太過勉強,好像要在人生的辛勞上再加一道負擔:還得美、還得酷、還得看起來毫不費力。但其實,這份「精裝」,從來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給自己的一種愛的表達。
我們太習慣於生活中的「不能選」,朋友圈,反而成了少數可以自己決定顏色與格式的地方。哪怕是假的,也願意在那裡短暫棲息,告訴自己:你還有美的資格。
⑨若現實無法精緻,那就先從朋友圈中種下一點光亮。
有人說:「如果不是這些照片,我幾乎不敢相信那是我真的到過的地方。」是啊,當生活一地雞毛的時候,回頭看看那張濕了裙角的海邊照,會想起那天的鹹味與陽光,彷彿一切都還在。
這不是自欺,而是一種「自救」。
不是要偽裝生活,而是試著以最美的方式,對自己說:「你值得。你值得走過那些路、看到那些風景,也值得記錄這份努力,留給將來更堅強的你。」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