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组团,开始来内地抢房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人流動的方向,往往揭示了內心真正的渴望。
近來我常聽聞這樣的情景——每逢週末,一輛輛大巴從香港太子站出發,穿過港珠澳大橋,開往珠海、中山、江門。這不是旅遊觀光團,而是一隊隊看房的「睇樓團」。他們帶著父母、拖著行李、口中談笑風生,踏入一場可能改變生活質地的選擇。他們不是來投資、炒作,而是來尋一處可以放鬆身心、給家人安頓的空間。
而這樣的北上潮流,說是「搶房」,其實不如說是一場關於生活重構的默契遷徙——是對空間的渴望、對自在生活的嚮往、對未來選擇權的一次伸手。
②當居住不再只是遮風避雨,而是關於尊嚴與喘息。
香港的樓,像是城市肌膚上密密麻麻的細孔,一幢疊著一幢,一戶壓著一戶。一家人,住在五十平方公尺不到的空間裡,輪流洗澡、爭奪一張餐桌。這不只是擁擠,更是一種持續性的壓抑——身體無法展開,心也很難真正放鬆。
對比之下,內地不少城市的樓價,經歷幾輪調整後,正處於低位,居住空間寬敞許多。有香港朋友在惠州用3萬首付,買下了一套帶陽台的小屋,月供不過四千港幣,卻足以換得遠山窗景與孩子玩耍的院落。這不是奢望,而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牽引的選擇。
③交通打開了地理,生活打開了想像。
隨著「港車北上」、深中通道的開通,從香港開車到珠海,不過兩小時。原本天塹,今成坦途。交通的便利,讓「兩地生活」不再是幻想,而是週末就能實現的日常。
這些通道,連接的不只是城市,更是心中對平衡生活的一種渴望。在香港賺錢,在內地休息;在都市打拚,在邊城放鬆。這種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新節奏,正成為許多家庭的實踐方式。
有人說這是「地理套利」,但在我看來,更像是一場以身體為座標的覺醒:我們不必將一切壓縮在高樓之間,而可以讓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上舒展、生根。
④從投資轉向自住,折射出價值觀的轉向。
以往的港澳購房者,多數是看重內地的升值空間,如今則更多是為了自住、養老、甚至孩子未來的教育做打算。這種由投機轉為安居的轉變,透露出一個細緻的訊號:人們不再僅僅尋求資本的回報,更在意生活的質地與家的溫度。
中山、珠海這些城市的樓盤,不再是高談「回報率」,而是在主打「生活場景」。有人為父母尋一處可以曬太陽的陽台,有人為孩子選一所交通便利的學校。買房不再是數字的遊戲,而是人生的安排。
⑤一棟房子,承載的是一種未來的方式。
我認識一位名叫許妍的朋友,在珠海買下170平方的住宅。她原本在香港有車有屋,也請得起菲傭,但她說,在那邊的生活「太繃緊了」,總是排隊、等單、翻查折扣券。
而在珠海,打開山姆App,一進門食材就到了;孩子在公園奔跑,自行車騎得滿臉通紅。她說:「那是一種久違的安靜與快樂。」這樣的生活,也許無法每天擁有,但只要週末能回去,就值得。
房子不只是牆與屋頂,而是一種對生活選擇權的宣示——我不一定每天都住這裡,但我知道,當我疲憊時,我有一個地方,可以卸下壓力,重新呼吸。
⑥中介與顧客,不再是買賣,而是生活協作的共伴。
我也注意到,如今這些「睇樓團」的中介們,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銷售。他們幫客戶找學校、安排接送、貼春聯、修家電。有人戲稱他們為「生活助理」,但我更願意稱之為「過渡生活的橋樑」。
他們不僅協助完成購房,更是替客戶建立起一個「生活可以在這裡開始」的信任。一位中介說,他帶的一位香港女孩,每天從中山開車回澳門工作,僅僅是因為「想自己住,不想再與父母擠在一起」。
每個選擇背後,不只是理性的考量,更是個人對自由、對空間的深切渴望。而中介,某種程度上,正是這條轉變之路的引路人。
⑦香港的房價,是壓力,也是啟動選擇的動能。
我曾見過一位自由職業的香港女生,她說:「香港買房太難了,頭期款跟天一樣高。」但當她發現內地某些城市,三萬元就能開始時,她忍不住感歎:「那不是夢,是另一種現實。」
這些年,內地的房價下行,與港澳形成「剪刀差」。而這種價差,不只讓資金流動,也讓觀念轉向:原來人生的選擇,不只是單軌道的競爭,也可以是寬闊且有呼吸的散步道。
⑧這場遷徙,不是逃離,而是尋求更完整的生活感。
許多人問:「香港人為什麼要來內地買房?」我想,這與其說是一場地理的遷徙,不如說是一場生活方式的回歸。
從擁擠到寬敞,從疲憊到放鬆,從單一到多元。這些選擇背後,沒有「哪裡好」的絕對判斷,只有「哪裡讓我更安心、更自在」的深刻感受。
正如那位小朋友所說:「我喜歡珠海,這裡有草地、有空氣、可以跑、可以笑。」這不正是所有父母心中,最簡單的願望嗎?
⑨回不去的城市,是事業的所在;回得去的地方,是心安之處。
他們仍會回到香港工作,回到教育、醫療、親人所在的生活中心。但他們知道,在另一端,有一盞燈亮著,有一張大床等著,有一口熱湯,可以不說話地陪著你度過疲倦。
這樣的雙城生活,或許不完美,甚至需要折衷,但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——在速度與壓力之間,我們也能為自己保留一片柔軟與寧靜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