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高铁上听到一个家长数落孩子,真让人窒息啊…...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一個孩子的沉默,往往是一場無聲的呼救。

午後的高鐵上,我聽見了那場讓人窒息的對話:一位年幼的男孩,只是想吃個零食,卻在祖母的善意裡,逐漸被推向委屈的邊緣。那不是什麼大的衝突,只是一個桃子的堅持——但在那一刻,我彷彿看見了無數孩子的內心:不是他們不懂事,而是他們從來沒被好好問過一句「你到底想要什麼?」

我記下這一幕,不是為了批評誰,而是想靜靜問一聲:我們是否常常在愛的名義下,忽視了愛的本質?是否習慣用「我知道你要什麼」來蓋過「我願意聽你說」?

被愛,若失去了尊重,便成了壓迫的溫室。

在另一個家庭場景中,一位高三的女孩,因為一碗被「煮」的泡麵而崩潰。旁人也許覺得荒謬,怎會因為這樣的小事就哭得涕淚交加?但在我看來,那並不是單純的「面條之爭」,而是一場歷時多年,從來沒人聽懂的控訴。

那一碗麵,不是錯在煮或泡,而是錯在——母親早已問過她想吃什麼,卻又用自己的方式代替了她的決定。這種微妙的越界,積累成一種潛在的否定感:我的聲音,是被聽見,還是只是被「登記」?

她崩潰的,不是那一頓飯,是多年來一次次意見被越過後的失落與絕望,是「被問過卻從未被尊重」的虛假選擇。

孩子的情緒,常是內心邊界被侵犯的警報聲。

我們往往不理解孩子為何「愛發脾氣」,但情緒從不是無因的脈動。它像一道警報,提醒我們:某些東西被侵犯了。有時是決定權,有時是表達的空間,有時只是希望自己能有一點點說「不」的自由。

我常想,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在長大後逐漸封閉,甚至抗拒與家人談心?也許答案並不難找。他們並非抗拒愛,而是害怕那種以愛為名、卻不給喘息的照料。他們不是冷漠,而是學會了自保。

而這自保的外殼,是我們在他們年幼時,一次次地用「我只是為你好」所塑造的。

④**「為你好」的愛,若不帶覺察,會變成看不見的鐐銬。**

很多父母認為,他們是出於愛才插手、才安排、才堅持。但愛不是操縱,愛更不是自我感動式的犧牲。真正的愛,是帶著覺察的溫柔——它懂得「我所想的好,未必就是你所需要的好」。

當我們一邊替孩子做所有決定,一邊又期待他獨立自信,這樣的矛盾就如同讓一棵從未經風雨的小樹,獨自去撐起一場風暴。

孩子最需要的,不是「為他鋪路」,而是「允許他自己走」。而我們最難做到的,往往不是犧牲,而是放手。

孩子的成長,需要在小處擁有選擇的權利。
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環境多變的時代,孩子們面臨的壓力早已超過過去任何一代。他們無法改變考試制度,無法逃避成績排名,甚至連社交的形式都被數字與螢幕所綁架。

那麼,我們至少能在家庭裡,給他們一方小小的自由之地:今天要吃什麼、休息時想看什麼書、出門穿哪雙鞋……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,都是孩子對自己生活擁有掌控感的起點。

如果連一碗麵、一顆桃子的選擇權都無法自主,那他要怎麼學會為人生做選擇、承擔結果、建立自尊?

真正的陪伴,是一場平視,而非高位的主導。

我們這代人,太多曾在「你不懂,我替你決定」的語境中長大。我們也理解父母的苦心與不易——但我們也知道,那樣的模式,讓我們付出多大的自我懷疑、自我壓抑的代價。

那麼,當我們成為父母,是不是能試著做得不一樣一點?不是全盤顛覆,而是一點一滴的改變:少一句命令,多一聲詢問;少一點替代,多一點傾聽。

不是要孩子順從,而是要他學會思考與選擇;不是把「好」強加給他,而是陪他一起探索他所認定的「好」。

孩子的內在秩序,是在被信任與尊重中慢慢建起的。

教育的本質,不是把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人,而是幫助他成為他自己。這條路不會總是順利,他會跌倒、會偏離、會執著於不成熟的選擇。但唯有經歷,他才會懂得;唯有信任,他才願意嘗試。

每一次尊重孩子的選擇,都是在告訴他:「你是被看見的」、「你的感受有價值」、「你的生活由你主導」。

這份被尊重的感受,不僅會讓他成為更堅定的人,也會讓他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,更願意去尊重別人。

感動自己容易,看見孩子很難,但這才是愛的功課。

很多家長在孩子漸行漸遠時,會說:「我這麼愛你,為你做了那麼多,你怎麼就不感恩?」但我們是否問過自己:那些付出,是孩子真正需要的,還是我們想做的?那些所謂的「為你好」,是否曾讓孩子感覺「你好大、我好小」?

愛,不是給他最好的,而是讓他在你這裡感覺最放鬆、最真實。當他可以在你面前安心說「我不想吃這個」、「我今天不想說話」,那才是真正的親密。

在這樣的家庭中,孩子才不會逃;他不必反抗,也不必壓抑,而是知道——這裡,是他可以做自己的地方。

養育孩子,不只是種責任,更是一場自我修行。

孩子是一面鏡子,他的倔強,他的崩潰,他的抗拒,其實都在映照我們內心未解的執念與脆弱。他不愛吃桃子,是因為想被聽懂;他為泡麵哭泣,是因為早已心碎多次。

每一場親子衝突的背後,其實都藏著一個問題:「你願不願意看見我?」——不是你眼中的我,而是我真實的樣子。

若我們願意放下「我比你懂」,放下「我只是為你好」,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生命來對待,那麼親子關係將不再是權力的較量,而會是心與心的連結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