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15岁辍学,开拖拉机赚钱,靠一块玻璃年入超百亿的李贤义,究竟是什么人?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真正的力量,不是出生的起點,而是堅持走的方向。
當年那個推著人力車走街串巷、只求溫飽的十五歲少年,並不知道未來有一天,他會用一塊玻璃建起自己的世界。他的名字是李賢義,一位從田埂上走出來的企業家,一位用「信義」命名人生底色的實幹者。他的故事,說來樸實無華,卻如一潭深水,越看越清,越讀越靜。

一顆願意沉下去的心,能撐起一座王國。
從開拖拉機到組建貨運隊,從汽修店走進玻璃工廠,李賢義不靠靈光一現,也不倚靠高學歷出身,他走的是一條老路:勤勞、誠信、持守。他不追風口,不說漂亮話,他說:「我不聰明,所以一件事做不好,就多做幾件。」這不是謙遜的話術,而是一種真正從經驗中悟出的生存之道。就像老子說的:「大器晚成」,他一錘一錘敲出自己的器皿,終於能盛得下光與熱。

企業不只是生意場,更是人心之場。
1986年,信義玻璃還只是深圳橫崗的一塊荒地。三十多年過去,這片土地上升起了中國玻璃產業的標杆。李賢義的堅持從未改變:對員工有情,對客戶守信,對社會存義。他的創業夥伴,仍是當年八位村中同鄉;他的玻璃工人,許多跟了他二十多年未曾離去。這樣的凝聚力,不是資本激勵能換來的,而是義氣和誠信滲進了企業血脈。

商業真正的對手,不是同行,而是自己內心的貪與躁。
與曹德旺同為福建出身,卻各行其道、彼此成全。一個深耕汽車玻璃,一個擴展光伏與建築玻璃;一個主攻國內市場,一個把七成產品出口海外。沒有鋒芒相對,只有內斂發光。他們知道:天地夠大,容得下兩條道。他們更明白:真正的競爭,是讓世界看到中國實業家的骨與魂,不只是營收與股價。

沉著應對風浪,是一種企業的道心。
2001年面對美國「反傾銷」重錘,不少中國企業退場觀望,唯有信義選擇迎戰。李賢義親自帶隊,整理兩百斤資料應訴。這不只是一次法律行動,更是一次道義的堅持。他用透明的帳目、合規的管理、無懈可擊的產品,證明中國企業也可堂堂正正走進世界舞台。這一戰,信義贏了;更重要的,是中國實業的脊梁挺了起來。

企業家的格局,不止於賺錢,更在於回饋與承擔。
李賢義說:「我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。」但他所「應該做」的事,已超出常人想像。他捐建了八十多所希望學校,助學資助成千上萬名學生。他設立教育基金會,把租金收益全部回饋教學。他還在疫情時期主動減租、捐贈防疫物資。他把「信義」兩字,從商標變成了行為的準則,也變成了社會信任的基石。

萬象皆有源頭,一切光芒皆出自初心。
在一條條泥濘的路上,在一次次無人喝彩的堅持裡,在一塊塊碎玻璃拼湊的夢中,李賢義走過來了。他從未靠運氣,他只信靠「做得久、做得真、做得好」。他像是一位農人,不在乎誰先開花、誰先結果,他只一心耕作,寂靜地、踏實地等待自己的秋天。這種從容,如王陽明所說:「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。」

成功不是結果,而是一種和天地合拍的生活節奏。
李賢義之所以令人動容,不在於他身價數百億,也不在於四家上市公司,而在於他依然保留着一種樸素的心意。他給自己企業命名為「信義」,給員工宿舍修路,叫做「信義路」,這不只是名字,是他一生願意走的方向。他不追求當誰的對手,也不在意是否登頂第一,他要的,不是站在山巔俯視人間,而是站在人間,守一份實誠,照一群人前行。

不為名,不為利,唯願無愧於天地良心。
這種生命狀態,如佛家所言:「守拙以達真,行靜以致遠。」他不巧言令色,不取巧投機,只求踏實。他知道,真正的大富貴,不是資產數字,而是能為世界多添一份光。能給人溫暖,能讓人相信,這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。

一塊玻璃,能照見萬物;一顆初心,也能照亮萬人。
李賢義用一生,證明了這句話。他讓我們明白:哪怕起步再卑微,只要心中有道,腳下有根,終將生出自己的枝繁葉茂。他提醒我們,在這個喧囂快速的時代,不妨慢一點、深一點,堅一點——去做那件你相信的事,去愛那些值得的人,去走那條不容易但值得的路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