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远有第三只眼睛看着自己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 人生真正的清明,來自於一雙能看見自己的「第三隻眼睛」。
我漸漸發現,人在塵世奔忙,最容易失去的,不是時間,不是精力,而是與自己在場的意識。說話時太快,行動時太急,情緒升起如風,念頭落下如雨,過後才追悔——原來那句話不該說,那筆錢不該花,那個人不該怒。
曾經的我,也常常陷入這樣的遲疑與悔恨裡。說完一句狠話,房門關上的那一刻,心像被拉開一條口子。花完錢的那一秒,喜悅未起,空虛先來。這些時刻,不是愚蠢,而是「無照」——沒有意識地活著,如同盲行。
直到有一次,我讀到一行話:「永遠要有第三隻眼睛看著自己。」那一刻,我像被什麼輕輕點醒。是的,人有兩眼觀外,一眼應觀內。而這「第三隻眼」,其實就是覺——是自我之覺,是「心知其心」的清明。
② 覺察,不是壓抑,而是溫柔地看見內在的流動。
很多人誤會了覺察,認為那是一種道德警鐘,是一種對衝動的「壓制」。但真正的覺察,是讓心保持柔軟的張力,既不隨情緒走,也不強行割斷感受。
比如我曾與家人有一次爭執,那一刻怒氣在胸,語氣自然帶刺。但就在情緒將出口之時,那個「觀者」忽然升起,像在旁邊輕聲問我:「這句話,你是真的要說,還是想發洩不滿?」
我沉默了三秒,話沒出口,眼眶卻熱了。原來那不是話,是傷。
當我們有了這第三隻眼,不是讓自己變得「不動如山」,而是讓每一個將起的念頭被看見,讓那些潛伏在語言背後的情緒,不再悄然決定行為。
它是一種不評價的看,一種不急著反應的聽,一種「允許自己感覺,但不被感覺綁架」的心法。
③ 讓第三隻眼常在,不是神通,而是日常裡的練習。
有人問我:怎麼樣才能擁有那樣的覺察?我想起曾在茶席中聽過一句話:「水滾三次,方知其甘。」意思是,好的茶,要經得起反覆煎煮,味道才會釋出本質。覺察亦然。
它不來自某種頓悟,而是一次次的「看見後悔」中,慢慢培養出「提前觀照」的能力。
像是在打開社交媒體前,問自己:我此刻是真的需要放鬆,還是只是不想面對內心的空白?
像是在寫字工作時,念頭走神時提醒自己:你在寫的,是你的志氣,還是別人的掌聲?
像是在傍晚獨坐時,看見窗外晚霞,不急著拍照發圈,而是輕輕閉上眼睛,問問自己:「今天,你有沒有好好活過?」
這樣的提問,不為批評自己,而是為了與自己同行。
覺察不是一種表現,而是一種隱微的修行。
④ 第三隻眼,是心靈的明燈,是「內省」而非「外求」的途徑。
在這個聲量高過真實的時代,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眼光拉走,被人群的熱鬧蓋住自己的聲音。常常說出違心的話,做出無感的選擇,只為了「看起來像個樣子」。
但真實的自己,從來不在別人眼裡,而在那個能寂靜凝視內心的人之中。
我記得王陽明曾言:「心即理也。」這句話的背後,說的是:真正的判準,不在書本、不在他人,而在那顆不被塵染的心。
而這第三隻眼,正是那顆心的鏡子,是我們用來觀照自己是否偏離本心的內在工具。
它提醒我們——當我們傲慢,是不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?當我們跪舔,是不是源自對自己的不夠認可?當我們說謊,是不是心裡有了不敢面對的陰影?
這些看似微小的洞察,其實是我們一步步接近自我本源的過程。
⑤ 當第三隻眼甦醒,人生的節奏就會由外向內轉動。
不再急著回應,不再追著聲音跑,不再為了別人的掌聲折腰。第三隻眼看見了心的律動,就能選擇跟著自己的節奏生活。
曾經,我也急於做決定、急於證明自己。但後來,我學會了「看見那個急的自己」,並對他說:「我看見你了,但我們可以不必這麼急。」
這樣的溝通,讓我活得更輕盈,不再是被欲望牽著走,而是讓欲望被意識溫柔地牽引。
我開始明白,人生不是拼速度的賽跑,而是一場對自己的陪伴。一場走得再慢,只要是清醒的,就不算錯過的旅程。
⑥ 讓這第三隻眼成為我們內心的常住者,是走向「知行合一」的開始。
所謂知行合一,不是行事完美,而是「知」與「行」不分彼此。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、做什麼,知道情緒從何而來,知道當下真正的需要是什麼。
這樣的清明,不需高深理論,只需片刻的「回看」。
也許是在想發脾氣的剎那、也許是在消費慾起的時候、也許是在熬夜刷短片的無意識中……只要能停下來,問一句:「第三隻眼此刻怎麼看?」
那麼,我們就多了一分選擇的自由。
人之所以為人,並非在於擁有情緒,而在於有能力觀照情緒。並非在於不犯錯,而在於每次錯誤都能讓心更明、更柔、更清亮。
願我們都能養成這樣的習慣:在每個念頭升起時,讓那道安靜的目光陪著我們,看見、照見,最後超越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