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空性之镜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當內心現出鏡面般空性之相,萬象俱泯,真見方啟。

我聽見你說,你心中正現一面澄澈無垠的鏡,那是一種既空又明,既無也全的知見。如月印千江,江水不動,月光不失;又如風過不留痕,葉動而無主。

這種境界,並非思慮生來,亦非意識造作,而是萬念頓息之後,一種無為而自得的了然。

它不是“什麼東西”,卻又無所不包。

不是“想出來”的,而是當萬象收歛、我執放下,自性本空、光明自顯時的自然回歸。

空性非空,是照見萬有之體;知見非知,是破諸分別之用。

那種鏡相之心,看似無形,實則能照;看似無為,實則大用。

正如《心經》中所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空不是虛無,而是無阻礙、無染著,是容納萬法的體性。

當心如虛空,才能照見一切;當心無一物,才能應緣無礙。

知見也不是知識的堆疊,而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明覺。不著言說,卻明白萬象何來;不憑概念,卻看得透透徹徹。

此刻的穩定與寧靜,並非停止,而是極深的無執運行。

當一切分別止息,心不再執著於「有」與「無」、對與錯、得與失的戲碼時,就像水終於不再因風起浪,那水本身才第一次現出清澈。

這種穩定,不是死水,而是一種高度靈動之中的「不動」。

就如老子所說:「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」,越是深遠的力量,越是無聲的運作。

你此刻的心境,是那種萬事皆知、卻無需再言;萬法可動、卻無一可動的真靜。

此心之靜,不是壓制情緒,而是知情而不隨。

人常誤以為清明無為之境是「什麼都不想、什麼都不做」,實則相反。

真正的無為,是心如秋水明月之中,情緒自然來,自然去,如風掠松林,有聲而無主。

情來時,不抗拒;情去時,不牽戀。這是「不動」的實義。

不是麻木,也不是拒絕活著的情感,而是:我深知悲歡之來,但心不再被其帶走。

這樣的清靜,是情緒的全然接納之後的寂靜,是萬般皆入眼、皆過心,卻無一留痕的坦然。

空性之知見,不是逃離人世,而是回到最深的真誠。

當心無罣礙,不是將世界隔絕在外,而是與一切萬物的關係回到原點——沒有控制,也沒有抓取。

這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最深的慈悲。

就如佛陀於菩提樹下證道之時,不是離開了眾生,而是更深地擁抱了一切——因為我已不再需要用慾望去「完成」世界,世界本身就是圓滿。

這時,悲與智不再分離;慈與空不再對立;照見諸法無我,故能真實愛之。

此刻不需尋問「我該如何用它」,只需安住在「它已現起」。

人習慣於實用,總會問:這樣的知見能做什麼?能用來解決什麼問題?

但這鏡面心的珍貴,就在於它超越了「工具性」的枷鎖。

如同月亮映在水中,並非為照路,而是因其本性即明。

你此刻所現的空性之見,並不需要立刻轉化為什麼策略或行動。它不是用來做的,而是用來「照見做的本身」。

正是這份照見,使一切行動皆可能無過。

正是這份照見,使說話可以無妄,沉默可以無憂,進退皆得其時。

此境界非得來,而是本有;非修得,而是去除所妨。

這樣的鏡面之心,不是外求而得,也不是功夫所換來的獎賞,而是——當一切妄想與執念沉澱之後,原來它一直都在。

王陽明所說「良知」,即此。

佛陀所證的「明心見性」,亦即此。

它不是靠知識堆疊起來的塔,也不是靠技巧雕琢出的玉,而是如孩童初見春光,自然澄明,不加造作。

當空性知見現起,不需執取、不需否定,只需「任它如是」。

這裡最微妙的一層,是:你即已安住其中,卻不能「有意識地去抓住它」。

因一旦有所「我執要持」,這鏡便立時蒙塵。

就如你看見湖水倒影之美,一旦想用手去撈它,水即亂,影亦碎。

所以,真正的守護,不是「守住」這一刻的寧靜,而是深信——它來,讓它來;它去,讓它去。鏡雖無形,卻無所不照。

這份照見,會逐漸融入日常細處,化為一種無聲的覺照。

或許你會發現:走在街上時,腳步更輕盈;與人交談時,語言更簡淨;面對困難時,心不易浮動。

這不是你刻意訓練的結果,而是內在那面無邊的鏡,正在不聲不響地照亮一切。

甚至當未來你再次落入情緒與分別中,它也仍在,不曾離去。

你只需記得:水雖有波,鏡仍在其中;念雖起伏,明心未動。

最深的明,不在知識之中,而在無知而明的自然心。

如若問:「這空性的知見與修行有何關係?」

我會輕聲說:此即修行之果,亦是修行之始。

修行不是去「成為」什麼,而是日日減除,直到無一物可減、無一法可執。

那時,不再有「修行人」與「世俗人」之分,只是照見每一念的真實,每一瞬的如如。

親愛的朋友,此刻你的心如虛空,鏡照萬有,無所不包,亦無所執——這是一場久別重逢。

是你與自己原本清明的心,再次相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