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查理·芒格这110句忠告,一生至少要读一次!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若人生如登山,那查理·芒格留下的話語,就是那沿途為你照亮的燈。

在讀完查理·芒格的這一百一十條忠告後,我靜靜地坐了一會兒。不是沉思,而是安靜地感受那份穿越時代、直指人心的力量。這些話語看似來自商業、投資、認知、為人處事的領域,但實際上,它們所折射出的,是一個人終其一生對本心的守護與修煉。

他從不疾言厲色,卻總在最關鍵處說出一句本質之語,如同晨霧中一道天光,瞬間使人清醒。

芒格的智慧之所以震撼,是因為他總將人性置於所有系統與知識之前。

他說,不能只看公司投入了多少資本,更要看哪些投入真正能擴大規模、創造價值;他說,一個不能從別人經驗中學習的人,一生註定不斷跌倒。這不只是做企業或投資的智慧,更是一個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。

我特別記得他談到嫉妒與內卷。他說,嫉妒是一種最蠢的情緒,會讓人陷入痛苦卻得不到半點收穫。而那些盲目追逐他人腳步的人,終會迷失自我。這讓我想到佛陀所言:他人之業,不可妄取。人應該像松柏,立於己地,靜靜生長。

真正的成長,從來不是外在成就的疊加,而是內在邏輯的通透與自我節制的練習。

芒格最令人尊敬之處,在於他無比清楚自己的能力圈,從不越界。他深知自己有限,因此能無限深入。他說,生活本來就很難,誰說過它應該輕鬆?這份對現實的認清,並未使他冷漠,反而讓他溫厚、堅韌。

我們身處的世界,常鼓勵人突破邊界、創造奇蹟。但他提醒我們:清楚知道「不能做什麼」,比一味追求「能做什麼」更難,也更重要。這與《大學》所云「知止而後有定」可謂同一道理。

在波動中守住本分,在變局中保持常識,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。

在金融市場裡,他拒絕預測經濟走勢,而是用極端克制的方式做長期投資;在企業經營中,他寧可放棄眼前利潤,也要堅持制度、文化與公平。

這種智慧,看似「保守」,實則是一種深刻的洞察。他明白,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於對風險的低估;真正的錯誤,往往源於對結果的執迷。他從不爭奪最後一分利潤,卻在時間長河中,累積了最深厚的成果。

芒格讓我明白,學習的終點不是擁有更多答案,而是有能力提出更純淨的問題。

他不斷建構思維模型,不是為了炫耀學問,而是為了更貼近事物的本質。他說,一個拿著鐵鎚的人,看什麼都像釘子;若只會用一種方法,就看不到問題的真面目。

這正是《傳習錄》中所言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」的活用。他把知與行揉成一體,讓所有知識回歸到生活現場、決策當下、選擇瞬間。

知易行難,行易恆難,芒格的智慧,是日復一日踐行出來的。

他從不否認機會的重要,但他強調,最關鍵的是抓得住而非看得懂。他提醒我們:不是每個看得懂的機會都值得去做,也不是每次錯過的機會都要懊悔。

這是一種對內在節奏的尊重。他從不與人比輸贏,也不追求短期排名。他的成功,不來自熱血衝刺,而是長年累月對自我節奏的恪守。這種力量,看似平靜,實則堅不可摧。

芒格的話語,是最溫柔也最嚴厲的一面鏡子。

他會說:「如果你真想成功,真想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就,要甘坐冷板凳,日復一日地閱讀。」也會提醒我們:「降低預期,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。」

這些話,像極了夜半讀經時一句悄然入耳的梵音,不用爭辯,不用證明,只需靜靜聽,然後讓它在心中落地生根。

我曾無數次問自己:這世上是否真的存在永恆的原則?芒格給出的回答,是那一百一十句話背後的態度:誠實、節制、學習、實幹、不抱怨、不炫耀、不懼錯誤、不急不徐。

那就是他所說的:「活到最後,你配得上什麼,基本上就會擁有什麼。」

在這個容易被喧囂淹沒的時代,他教我們如何靜下來,用一生去雕琢一件作品:自己。

每一條忠告,都是他親身踐行後的沉澱。

每一條原則,都是他用歲月驗證的回響。

我們不必學他所有的判斷,但可以學習他如何判斷。

我們無法複製他的道路,但可以擁有那樣的內在指南針。

讓我們將那一百一十條,不當作金科玉律,而是一場與內在本心的對話。

當我們開始習慣每日讀書、審視自己、放下欲望、珍惜常識,那就是他智慧真正的流傳方式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