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们为什么不愿回县城?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我們之所以不願回到縣城,不是因為那裡不夠富裕,而是因為那裡太沉重。

縣城就像一桌辦不完的酒席,看似熱鬧,其實寂寞。每年八月,錄取通知書一封封地寄回家鄉,帶來的不是純粹的喜悅,而是接踵而至的宴席、人情、壓力與算計。送禮、回禮、擺桌、邀請,像是一場注定收支相抵的儀式。老人省吃儉用,掏出一千塊為晚輩捧場,卻沒人問他這份情有多重;家長咬牙撐場面,嘴上說「該辦」,心裡卻清楚,「虛禮」只是另一次疲憊的輪迴。

在這樣的循環裡,我們誰也不敢先停下來。一旦停了,紅包收不回來,面子也丟了。「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」,已不是一句隨口的慨嘆,而是縣城人情世界最精準的註腳。

表面的繁華背後,是縣城價值的流失與精神的失重。

當高考成為全城唯一的節點,當親戚群裡的話題不再是天氣、不再是收成,而只是分數、學校與老師,那種「只有考上清北才算成功」的單一價值觀就如同一張巨網,把整個縣城攏住了。

每年盛夏的焦點,是誰家的孩子考了多少;每一場飯局的開場白,是「你家小孩去哪裡讀」。甚至當年的老師成了今天孩子的班主任,我們也只能咽下那口自嘲的苦水,托人打點,試著讓命運好走一點。整個縣城,在這樣的價值內循環裡反覆打轉,讓人心生疲憊卻又不敢出逃。

但這份「卷」不是出於貪婪,而是出於迷茫。

原本帶來希望的產業——陶瓷、鞋廠、鋰電,或停滯、或關閉。剩下來的工廠,要麼超時低薪,要麼不繳社保。曾經還能支撐起鄉里希望的房地產,如今也熄了火,只留下高不可攀的房價,和一幢幢不再完工的樓房。

沒有出路的地方,自然只能把希望壓在孩子身上。這不是教育的問題,而是整個縣城在沒有未來之後,本能地退守的一個角落。

我們逃離的不是故鄉,而是失去了文化靈魂的生活方式。

如果你問,為何我們寧願在城市裡做一隻漂鳥,也不願在故鄉落地生根?

不是因為縣城吃不好、住不好。不是因為買不到東西、看不到電影、用不上網路。真正讓人無法忍受的,是那份無所依憑的空虛。是那種「除了打牌和短視頻,就沒有別的可說」的局促。

文化,不是要你讀詩寫字,也不是非得有劇院和畫展。文化是一種深層的滋養,一種能讓人願意靜下來、活出內在光亮的東西。是孩子能在黃昏時分有地方念書、大人能在街邊聊聊書本或生活,而不是天天刷誰誰誰賺了多少、娶了誰、當了什麼官。

當「賺不到錢」和「賺到了也沒什麼好花的」成了兩面一體時,我們就只能靠物質的符號——酒席、房車、職稱——來製造價值感。但這些東西消耗的是靈魂,換不來平靜與滿足。

文化的貧瘠,是心靈斷裂的根源。

老家的學校早已外遷,孩子們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上學,卻未必能學得更快樂。鄉村的商店成了賭博與刷短視頻的據點,寺廟裡供的不再是信仰,而是求財的幻象。沒有書店、沒有畫室、沒有可坐下來靜靜談話的地方。只有一種疲憊的日常,在麻將聲與短視頻中輪迴。

這些不是小事。這些是鄉村與縣城為何無法喚回年輕人的核心所在。房子可以再建、路可以拓寬,但一個地方沒有文化,就像一個人沒有夢。

我們都渴望一種能呼吸的生活——不是呼吸PM2.5少一點的空氣,而是心裡能放下一些焦慮、不用每一個選擇都對應著輸贏和比較的空氣。

孩子的苦,是大人沒有答案時的投射。

我們回望縣城,看到孩子們每天七點上學,十點半下課,周末只有半天休息,寒暑假名存實亡——這不是「苦學」,是「無解」。

縣城的大人們無路可走,不是他們不夠努力,而是系統失效,方向模糊。於是,只能把對未來的焦慮,壓縮進孩子的課表裡。

那麼這樣的教育,是為了孩子的未來,還是為了大人的慰藉?

當人們說「只有讀書才能跳出去」,說得其實是一種絕望。但讀書不是橋,是逃生艙。那麼問題就不該只是「怎麼讓孩子考上大學」,而是「我們怎樣創造一個值得回來的故鄉」。

縣城並非無可歸依,而是還未被重新定義。

我問堂弟,未來會不會回來?他說:「可能不會太早回來,但老了的時候想回來養老。縣城很舒服,適合生活。」

這句話如一縷微風,吹散了我心頭的重雲。是啊,縣城不壞,真的不壞。它安靜、它熟悉、它溫柔。只是,它現在缺少一種精神的光亮——一種可以照見彼此的溫度,一種不靠酒席、車房和排名來定義價值的生活。

我們不願回去,是因為我們想念的,不只是家鄉的街道與風景,而是那份「人在其中不被消耗、不被迫比較」的生活感。那種可以在黃昏裡散步、夜晚聽蟲鳴,偶爾與鄰人共飲,不談成敗、只談人生的安穩。

我們並不需要一個「繁華」的縣城,我們需要一個「有靈魂」的縣城。文化,不是奢侈品,而是讓人在日常中找到意義的唯一通道。

要復興故鄉,不能只靠經濟注血,而要靠文化灌心。

這是一場文化的重建。

不是重建書院或博物館,而是重建人與人之間的深度連結。

從讓鄉村有閱讀的地方開始,從給青少年一個不用補課就能學習的空間開始,從讓老年人有尊嚴地談話、創作、表達開始。讓縣城不只是生產與消費的中轉站,而是人心之所安的居所。

如此,我們才會真正生出「想回去」的願望。

不是因為大城市太苦,而是因為故鄉有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