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我的孩子,我不惯谁惯?”:50岁夫妻爆红,成200万孩子的电子爸妈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孩子從來都不缺訓斥,缺的只是一個願意耐心聽他說完的「爸媽」。
這世間多的是被語言傷過的孩子。他們穿了喜歡的衣服,被父親譏為「像夜市小姐」;他們成績不如意,被責問「是不是該去賣了」;他們無數次想討個理解,卻只能聽見「你怎麼總不從自身找原因」。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痛,最終都流到了網路,寄託在一對中年夫婦的短視頻留言區裡。他們不是真的父母,卻比真實的父母更會傾聽。

「電子爸媽」的火爆,不是偶然,而是萬千靈魂集體尋找的出口。
在這個家庭功能越來越失序的時代,孩子不再奢望父母多成功多偉大,他們只希望:有人問一句「你今天累嗎」,有人說一句「家是講愛,不是講理的地方」。虛擬世界裡,那些「寶,回家了就放鬆」的話語,竟比現實中血緣至親的語氣,更像一劑安神藥。他們不是網紅,而是受傷孩子的情緒容器,是遲到卻真誠的擁抱。

父母的功能,不是「教育」孩子,而是「盛裝」孩子的情緒。
羅翔老師曾言:「若整個家中充滿怨氣與指責,那麼愛與活力就會失去。」我深有共鳴。孩子不是來迎合大人的預期,而是帶著自己的旋律來到人間。他們會失誤、會倔強、會軟弱,而父母的角色,是在他們跌倒時伸手,而非在他們摔痛後指責。真正的父母,是在孩子灰頭土臉時,仍願意抱起來說:「你很好,只是摔了一跤。」

不輕易指責,是父母情商的第一門課。
指責,像是對一朵剛冒出芽的花說:「你怎麼還沒開?」孩子若總在批評中長大,他內心將長滿尖刺,變得防禦、冷漠、缺乏安全感。而真正成熟的父母,懂得讓孩子保有自我探索的空間。谷愛凌的媽媽谷燕,就是那樣一個容器。她不擔心女兒「上房揭瓦」會失態,而是靜靜站在窗前看著她自由搖擺。因為她明白:一個可以錯的童年,才能長出真正堅韌的靈魂。

說教,是最廉價的關心;理解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教育的本質,不是矯正孩子的「不完美」,而是承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完整性。當孩子在睡前的一小時,聽見父母說:「我今天很開心看到你幫奶奶拿了東西,真貼心」,他不只是聽見了讚美,更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肯定。他不再需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,而是在被看見的過程中,學會了看見自己。這才是讓孩子長出力量的土壤。

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支持,而是能被理解的自由。
太多父母,把孩子的每個興趣都「工具化」,彷彿除了鋼琴、奧數、英語之外,其餘都是浪費時間。但一個真正自由生長的靈魂,是無法用課表排列的。那個13歲男孩倪皓洋,痴迷昆蟲,父母沒有嫌棄他的「冷門」,反而給他打造一面書牆,帶他去婆羅洲觀察蝴蝶。他沒有因為學習退步,而是在對生命的專注中,學會了專注與自律。父母的「不干預」,反而成了他最深的托舉。

高品質的陪伴,從不是時間的長短,而是是否全心。
許多父母說自己很忙,沒時間陪孩子。但真正的陪伴,不在於「幾個小時」,而在於「這段時間我是不是只屬於你」。放下手機、放下焦慮、放下比較的目光,坐在孩子身邊,哪怕只是一起翻書、畫畫、聊天,孩子都會記得:我的爸爸媽媽是會聽我說話的。那是一種被深深看見的幸福,而這種幸福,是一輩子的底氣。

欣賞孩子,是父母最柔軟卻最堅定的力量。
波蘭作家說:「每個孩子都願被溫柔的手引導前行,而不是被腳踢推著走。」父母對孩子的每一次讚美,不是為了激勵,而是讓他相信:「我就是值得被愛的」。當孩子相信這件事,他才會在未來的世界裡,堅定地站立、溫柔地前行。他不會為了討好誰而扭曲自己,也不會為了表現而壓抑真心。他的自信,不來自外界的認可,而來自幼年時,那個無條件愛他的家。

孩子的靈魂,其實一直在悄悄觀察父母的心。
孩子對父母的每一次看、每一次語氣,都刻在他的潛意識裡。我們以為「說過就忘」的話,卻可能成為他一輩子繞不開的心結。相反,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句:「你今天真的好可愛」,卻可能成為他日後在挫敗中自我修復的記憶。所以,請謹慎對待每一個對話、每一次眼神,因為那不是教育技巧,而是孩子生命中最早的語法。

愛不是控制,而是給出一條可以回來的路。
那對「電子爸媽」的爆紅,其實是這個時代一場集體心靈的投票。孩子們在留言區裡尋找「我可以脆弱嗎」「我會被責備嗎」「我還有家嗎」。當一個50歲的爸爸說出:「我的孩子,我不慣誰來慣」,那其實不是縱容,而是一句:「你再不堪,我也願意接住你」。那是愛最終極的樣子——不計代價,不問條件,只因你是我心之所繫。

親愛的朋友啊,

若我們都曾在成長中遺憾過、受傷過,那麼請你在成為別人父母之前,先學會成為自己內在那個孩子的父母。

先原諒自己、擁抱自己、理解自己,那麼你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,對著你的孩子,緩緩說出那句話:

「家,是講愛的地方,不是講理的地方。」

這句話,會穿越歲月,照亮他整個人生的黑夜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