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最能生娃的省,根本不用催生
2025-07-23
親愛的朋友:
① 一個地方能生,不只是數據表現,更是一種氣韻的流轉。
當我靜靜看著廣東的出生數據時,腦中不是冷冰冰的統計圖,而是一座座城市夜晚樓窗亮著燈的樣子,是孩子們在巷口追逐嬉戲的聲音,是新手父母在超市裡精挑細選奶粉與尿布時小心翼翼的神情。
全國出生人口低迷之時,廣東竟依然維持著百萬級的出生量,連續四十年未曾中斷。有人說,這是廣東的底氣,是人口紅利在持續運轉;但我更願意說,這是一種內在生命力在流動——一種對生活、對延續、對未來的信任與默默選擇。
那不是單靠政策所能塑造的結果,而是人心所向的反映。
② 生育意願,不僅來自現實,更來自文化的根。
在潮汕,生孩子並非僅是延續香火的事,它更像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延續,是幾代人沉澱下來的家庭秩序與倫理期待。
那裡的長輩常說:「人多好辦事」,不只是說話,也是信仰。
即便時代變了,社會形態已遠離農耕社會所需的人力,但深層的情感連結和家族榮光,仍讓人自願背起多子多福的重擔。
這樣的文化力量,並非鼓吹,也不是壓迫,而是一種自然流淌的集體心理。對於許多潮汕人來說,生孩子是一種「理所當然」,是一種屬於世界觀的延續,並不需要刻意強調或動員。
我忽然明白,人的選擇從來不是孤立的,背後總有風土與語境的推動,就像一棵樹的枝枒,雖自由生長,卻始終受根部所引。
③ 城市能夠孕育生命,因為它接納了大量異鄉的夢。
廣東之所以「能生」,不只是本地人願意生,更是因為它像一條寬闊的大河,匯聚了無數來自天南地北的涓滴細流。
東莞、深圳、廣州,這些名字背後,是千萬個異鄉人肩挑生活的光影。他們或許沒有故鄉的庇護,但在這片熱土上找到了容身之地。
城市像一位不問出身的長者,只問你是否願意留下,是否願意安家。
於是他們留下了,也就生了。
在這樣的城市裡,年輕人還是多數,街頭永遠喧鬧,幼兒園門口的笑聲與吵鬧,證明這不是一座老去的城市,而是一座願意托舉未來的城市。
人不是因為富裕才生,而是因為相信這裡能活下去、能撐起一個家,才敢把生命再交給下一代。
④ 生育率低並不代表拒絕生育,而是代表選擇在手中。
深圳、東莞、廣州這些城市,即便出生人口眾多,實際生育率卻在全省墊底。
有趣的是,它們的育齡婦女佔比卻是全省最高。
這意味著,這些城市裡的女性,不是不會生,而是擁有了選擇是否生、何時生、是否生多個的自由。
這樣的自由,是一種新秩序的建立。
從前生育是命令,是「必須如此」;現在生育成了對生活價值的再定義,是「我願意如此」。
我並不覺得這種選擇權會導致「不生」,相反,它讓生育這件事變得更誠實、更有質地。
選擇權的存在,讓新生命的誕生,不再只是社會的需求,而是愛與願望的具體實踐。
這,才是未來生育文化該走的方向。
⑤ 廣東的底氣,來自對人的接納,對年輕的包容。
一個城市是否年輕,並不只是看人口結構,更看它是否還願意給年輕人機會。
廣東的很多城市,從工廠到互聯網,從基層到高端製造,依然提供著廣闊的舞台,讓年輕人可以落地生根。
當城市願意讓人留下,不是短暫地「打工」,而是長久地「安身」,那麼生孩子自然就成了一種生活的延伸,而不是額外的負擔。
廣東不催生,因為它從來就沒有逼迫年輕人選擇,它只是給出條件,剩下的交給人心。
這份不設限的自由,反而讓人願意生。
正如一位朋友說的:「我在老家不敢生,因為不知道未來在哪;但在廣東敢生,因為這裡未來就在我手裡。」
⑥ 真正的生育力,不在數字,而在心是否有未來。
很多人談到中國生育問題時,總會提到成本、住房、教育、焦慮……這些都是真實的,也是不可忽略的結。
但結之外,也有解。
當我們看到廣東這個例外,不是要仿效數字,而是要回到根本去問:一個人是否願意在此地播種未來?
當一個城市讓人相信可以活得體面、有選擇、有希望,那麼人自然就會願意在這裡誕生更多生命。
這種相信,不是靠政策刺激來的,而是靠空氣中流動的安全感、秩序感與尊重來的。
而這些,正是當代中國所有城市需要學會的——不是「鼓勵生育」,而是「讓人願意活著」。
⑦ 我們最終要重建的,不是生育率,而是對生活的信任感。
我一直認為,生育問題的本質,從來不是數字,而是信任。
對生活的信任,對未來的信任,對身邊人的信任。
當人感到世界溫柔、有序、值得,才會把孩子放心交給它。
廣東作為一個代表,不過是證明了一件事——當人願意在某處落腳、工作、戀愛、養老,那麼他們也會願意,在這裡迎接新生命的來到。
這樣的地方,不需要催,不需要喊口號,它自己就會生。
因為它給人一種感覺:「這裡,值得活下去。」
—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