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气大,是身体在给你释放这1个信号
2025-07-23
親愛的朋友:
①
脾氣大,從來不是個性問題,而是身體在說:「我太累了。」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是在「生別人的氣」,其實,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。
當你常常被小事激怒、容易崩潰、語氣越來越尖銳,其實真正失控的,從不是嘴,而是心。
那個總在暗處緊繃的自己,早就疲倦不堪,卻又無處安放。
每一次怒火沖天的時候,我們都以為是在「爭一口氣」,但真正在裡面翻滾的,是無法釋懷的委屈,是說不出口的孤單,是一次又一次不被理解的疲憊。
這份疲憊,積壓久了,就變成易怒、暴躁、難以親近的模樣。
當你發脾氣時,不妨停一停,問問自己:「我,到底累在哪裡?」
②
易怒,是一種過度防衛的本能,是對世界缺乏安全感的反射。
我記得有一次在火車上,發現別人坐了我朋友的座位。
明明對方禮貌地道歉並離開,但我早已在腦中排練了一場戰爭——「如果她無理取鬧怎麼辦?如果我要吵架怎麼辦?」
那一刻,我不是在應對現實,而是在應對內心深處對衝突的恐懼與習慣。
當內心缺乏安全感時,我們會傾向於「先發制人」,試圖用怒氣保護自己。
我們學會用高聲、硬語與冰冷態度築起一道牆。可惜這道牆,擋不住風,也留不住人。
情緒爆發的當下,我們或許會覺得「終於發洩了」,可事後的疲倦與內耗,卻往往更加沉重。
原來,那些看似「理直氣壯」的反應,其實是害怕被再次傷害的心在吶喊:「我不想再被忽視了。」
③
高防禦的情緒,往往源自過往未曾癒合的傷。
電影《心靈捕手》裡的威爾,擁有天才的頭腦,卻拒絕接受愛。
他的暴怒、不信任、推開女友,不是因為不愛,而是因為「我怕你有天會離開,所以我先離開」。
我們很多人,亦是如此。
兒時被忽視的經驗、家庭中的冷漠批判、長久缺乏肯定的語境,讓我們逐漸學會:「我必須靠強硬來讓人尊重我。」
可惜,這種強硬,也會讓愛我們的人望而卻步。
一位朋友說,她對所有人都溫柔,唯獨對媽媽充滿火氣。
每次母親來訪,哪怕只是一句嘮叨,都能引爆她心中的火山。
她不是不愛母親,而是那段從小未能被看見與接納的童年情緒,終於找到了出口——在她最親近的人身上爆發。
這不是錯,只是過往的影響仍在延續,而我們還未學會如何結束它。
④
情緒,是一場無聲的合謀,而非單方面的錯。
在一段關係裡,經常發脾氣的那一方,並不總是加害者。
有時候,那是兩個人「用錯方式說話」的結果。
妻子說:「你怎麼又這麼晚回來?」真正想說的,是「我想你了,你能多陪陪我嗎?」
丈夫說:「你怎麼老是嘮叨?」其實是:「我很疲憊,我想靜一靜。」
父母批評孩子,是希望孩子過得更好;孩子反抗父母,是渴望自由與尊重。
當我們都只用情緒交流,而不是用心去理解彼此的需要,愛就會在爭吵中逐漸消耗殆盡。
如果能夠看見「怒氣之下藏著的真心」,或許,我們就能少些指責,多些理解。
⑤
發脾氣,不是錯,而是療癒未竟之痛的起點。
很多人問:我知道這樣不好,但我真的改不掉,怎麼辦?
其實,這不是「改掉」的問題,而是「看見」的問題。
當你願意停下來看見自己的怒氣,問:「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」那一刻,轉化就已經開始。
憤怒之所以纏人,是因為它是我們最熟悉的保護機制。
但保護也會變成囚禁,讓我們與他人的距離越來越遠,與自己的距離也越來越深。
要擺脫情緒的操控,需要勇氣,也需要方法。
幸好,這一切並非無解,而是可以練習。
⑥
情緒的轉化,從不在於壓抑,而在於覺知與重寫。
當我們下一次想要發火時,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「我現在的感受,真的來自眼前這件事嗎?」
「這樣的反應,是我選擇的嗎?還是出自過去的傷口?」
「我能不能給自己三秒鐘,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?」
這樣的提問,不是為了說服自己忍耐,而是為了幫助自己看見——那不是對方讓我生氣,是我早已有了被點燃的條件。
而這個條件,不屬於當下。
情緒不是敵人,是訊號。我們不需與它戰鬥,只需學會聽懂它。
⑦
只有在愛與接納中,脾氣才會真正消散。
有些方法,可以緩緩將我們從易怒的困境中帶出來。
記錄生活中每一個讓你微笑的小事——一頓好吃的晚餐、一場和煦的日落、一句誠懇的讚美。
這些微光,會在你下一次情緒風暴來臨時,成為你內心的一道堤岸。
當頭腦無法解釋情緒時,讓身體去說話。
用舞動、呼吸、瑜伽或只是靜靜地散步,讓身體釋放那些不能言說的重壓。
而最根本的療癒,是接納——接納那個曾經無助的小孩,曾經渴望被抱、被理解、被接住的小孩。
當你願意牽起他的手,對自己說: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」,那份敵意就會漸漸安靜。
當你不再攻擊自己,便也不再需要攻擊別人。
親愛的朋友,
若你常常情緒激動,請不要自責,
那只是你的身體與心靈,在說:「我真的受傷了。」
願我們都有勇氣,看見自己的脆弱,
也有智慧,將怒氣轉化為理解與溫柔。
學會與自己和解,才能真正地與他人相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