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谦身患肺腺癌:所有疾病,都是一场因果
2025-07-23
親愛的朋友:
①
人身難得,如此短促,卻藏著無數來去未解的因果。
得知魔術師劉謙罹患肺腺癌的消息,我心頭泛起一絲沉靜的波瀾。不是因為震驚,而是因為熟悉——那份命運的輕拍,我們每一人或早或晚都曾感受。
他48歲,正逢本命年,站在中年的門檻上,回望與前行皆不輕鬆。
我不認識他,但他的故事卻如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自己對病、對命、對身體與生命的理解與迷失。
②
疾病從不是祝福,也從不是懲罰,它只是悄悄現身的結果。
劉謙在多年前的體檢中已發現肺部結節,今年春晚前病情進展,他選擇推遲手術,只為不影響觀眾的幻夢一場。
直到2月動刀,才知是肺腺癌0期。
醫學說,這是癌中最初的姿態:原位癌,無轉移,不需化療放療,切除即安。但這樣的“幸運”,不是命運的寬恕,而是他自己選擇了定期體檢與自我關照。
這一點,值得深思。
我們常以為自己尚年輕、尚健康,就可以無限透支,而忘了身體比誰都記得。它記得我們忽略的早餐、錯過的睡眠、壓抑的情緒、過度的犧牲。
疾病,不該被歌頌,但它的來臨,提醒我們該停止那份對自身的殘忍。
③
血緣中的命運,並不會因我們逃避而消失。
劉謙提到,家族中已有肺癌病例,叔叔不久前離世,他自己也曾長期抽煙。
遺傳與習性在此刻相遇,如同乾柴與星火。
醫生曾對我說:「基因是非常強大的力量。若你的父母在某處裂開,請你小心那裡。」
我們不是因為基因會發病,而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忽略,讓不良習慣與遺傳結構合流,才最終打開了那道病之門。
那是命的種子與行為的水,共同養大的果。
生命的智慧,便是從父母的病史中看見警示,從自己的慣性中覺察轉向,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修正偏差。
④
健康,不是僥倖,而是一場長期修行。
曾經年少,我以為父母不會老去,以為疲憊能靠意志克服,以為壓力是成功的代價。
直到我的父母陸續因勞苦與隱忍倒下,我的身體也在無聲中潰敗:脊椎問題、子宮肌瘤、長年疲勞。
我才明白,疾病不是偶然,而是無數個不自愛的日子累積起來的回聲。
這“因”,是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;那“果”,是身體如何以病來訴說真相。
尤其在中年——這個既要撐家也要扛夢的年紀——許多人正被壓力、責任、習慣和恐懼拉扯,忘了自身也是需要照顧的生命。
愛人之前,得先善待自己;為人父母之前,也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。
⑤
心理,是所有病痛的潛河。
《身體從未忘記》這本書曾提醒我:身體記得一切——記得創傷、壓力、委屈與無聲的哭泣。
許多疼痛,看似來自生理,其實根在心底。
肩膀總是疼痛的,多半是責任過重;胃經常不適的,是內心長期匱乏;咽喉炎反覆的,是話語無處可說;失眠的,是焦慮未曾釋放。
我們的身體,不是冷冰冰的機器,它是心靈的回音箱。
若不處理內在的情緒,它便會以症狀為語言,喊你回頭。
醫病者,當先醫心。療愈的起點,是誠實看見內在的疲憊與受傷,並允許自己慢下來。
⑥
愛自己,不是口號,而是療癒的本源。
我曾訪問過一位罹癌三次的老人,他開車帶著老伴,花十年走遍世界,癌從未復發。
他說:「心胸開闊,萬物安然。」
我懂了——真正的康復,並不僅來自手術與藥物,更來自一種生命態度:願意放下、願意轉念、願意走進陽光。
我們的身體,其實比我們自己還愛我們。
它用疼痛提醒我們:那裡需要關注,那裡需要修補,那裡不能再忽略。
它從未遺棄我們,只是我們太久沒有回望它。
唯有愛自己——不再用責備的語氣面對身體,不再用懲罰的方式對待情緒——療癒,才真正開始。
⑦
身體是修行之地,也是愛的道場。
身體是我們最初也是最終的居所。
它承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、欲望與夢想,也見證了我們從無知走向覺醒。
我們在它的痛楚中學會柔軟,在它的疲憊中學會放下,在它的復原中學會信任。
它既是肉身的殿堂,也是悟道的引路者。
保護它,不只是為了活久一點,而是活得覺醒、溫柔且有光。
朋友,
願你愛惜這具身體,如對待一位舊日摯友。
願你回頭擁抱它的每一道傷痕,每一聲悲鳴。
願你在疾病中,不只看見脆弱,也能看見轉機。
願你,活得覺知,走得從容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