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30年前高考状元的自述:“当我的女儿决定放弃高考……”
2025-07-23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的放手,不是拋棄責任,而是對生命節奏的深切信任。
那一日,父親問:「你怎麼想的?還要參加高考嗎?」
女兒認真地說:「我不想參加高考。」
他感覺自己鬆了一口氣。多年來作為父親的他,終於意識到: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走同一條路,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以標準化的方式被測量。他放下手中的教科書,也放下了心中那一把尺。
放手,不是對未來失望,而是對孩子的靈魂有信心。
② 人與人不同,理解與接納才是教育的開始。
父親曾是高考狀元,靠著自學與拼搏,躍出了鄉村的牆。他的女兒卻對數學毫無感應,連除法都會卡住。那一刻他忍不住脫口而出:「腦子是傻瓜嗎?」
這不是苛責,是一種心疼的困惑:「我可以,她為什麼不行?」
但女兒不是他的翻版。她的世界是松弛的、發散的、被光照亮的一片草原,而非被題海割劃的土地。
她不是不想學,只是不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學。她也不是不聰明,只是她的聰明躲在別的角落裡,用畫筆、詩句、味覺、感知,在構築另一種秩序。
這讓我想起王陽明所說:「人皆有良知。」
每個人內在的天命,是需要被喚醒,而不是被校準。
③ 教育,是一場與孩子共同修行的路途,不是操控生命的戰場。
這位父親並非不愛女兒,恰恰相反,他愛得深切。他曾為她買齊初一到高三的數學書籍,自學再教,只為彌補她的學業。他帶她嘗試無數種運動,只為她不要像自己一樣留下體育的遺憾。
但他不知,這份熱切若未轉化為同理,終將成為壓力。
教育從來不是一方「給予」,一方「接受」的過程;而是一種平等的陪伴,一種默默照亮的燈。真正的成長,往往來自父母退後一步的時候,讓孩子得以在無人的夜裡,聽見自己心底的聲音。
④ 自由,從來不是放縱,而是學會選擇與承擔。
女兒選擇不參加高考,不是因為逃避現實,而是因為她看清了:她的人生,不需要按照社會既有的時間表行進。
她嘗試自學動畫、畫插畫、寫詩、烘焙,並經營屬於自己的公眾號,每天日更。在自由的時間裡,她不是迷失,而是在緩慢地長出自己的方向感。
她也會拖延、躺平、反思「學這些有什麼用」,但這一切正是青春本該經歷的迷惘與探尋。
我們都曾在某個清晨醒來,問自己:「我所做的一切,還有意義嗎?」
這樣的問,是靈魂在覺醒。從問開始,我們才慢慢走出別人為我們設計的迷宮。
⑤ 父母與孩子的距離,該像光與影,彼此獨立,卻相伴左右。
那位母親也曾焦慮過,想收走女兒的手機、規劃她的時間,逼她做計畫表。但後來,她選擇放手。因為她明白了:控制從來無法帶來真正的秩序,只有信任與空間,才能讓一個人長成自己。
女兒後來說:「你說不是不信任我,只是想幫我,其實這就是不信任。」這句話如當頭棒喝,刺破了許多父母自以為的「為你好」。
我們以為自己是舵手,其實不過是旅人,是孩子人生河流旁的行人。
父親最後只是送她、陪她、和她聊聊書,分享日本文學,談談未來。
這才是教育的極致:如影隨形,但不遮光;隨時能在,但從不壓身。
⑥ 真正的成長,不是變得完美,而是變得真實。
女兒說:「我不再想在別人眼中留下痕跡,不再去抓住那一點點存在感。」她開始不再從「他人」尋找「自我」,而是把目光轉向自己的內心。
「我是否庸碌或偉大?這不該由他人來判斷。」
這句話,是一位少女的自覺,更是一個靈魂的成熟。
如同佛陀所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當我們不再以外在成就定義自我時,才真正擁有了安住的力量。
如今的她,用畫筆記錄日常、用短文回應內在世界,試著用創作抵達生活的真意。而那位曾經嚴苛的父親,如今靜靜在一旁守望、閱讀、練球、照顧三隻貓。
一切仍在發生,但節奏已悄然變了。
⑦ 唯有在自由中,才能真正學會自由。
父親說:「要相信孩子,她終究會走向自由與成熟。」
這句話,不是放棄,而是願意等待生命自我顯現的勇氣。
世間很多事情,不是用力就能完成的。生命如樹,急不得。
我們這一代人,或許都曾在「該不該高考」「要不要考編」「是否該去大城市」這樣的問題裡焦灼過。但真正的選擇,從來不是A或B,而是問一句:「我心之所向,究竟是什麼?」
女兒最後選擇一人旅行,賺錢自己付費,不走父母設計的路。
她把握了自己的方向,也給予了父母一份安定:原來不必「成功」才能「活得好」。
這個家庭最終明白,自由不是一時的放縱,而是一輩子的修行。只有讓孩子擁有決定自己節奏的權利,她才可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脈動。
願我們都能學會這種溫柔的信任。
讓孩子做他自己,也讓我們自己不再被「父母」這個角色困住。只是作為一個人,看著另一個人長大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