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工作能力强的人,凡事都有方法论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真正工作能力強的人,不是做得多,而是有章法地做。

年歲漸長,我愈發明白:在職場中走得穩、走得遠的人,往往不是那種滿臉疲態、應付不暇的人,而是步伐從容、凡事有條理者。他們做每一件事之前,都像是在心裡先畫好了一幅結構清晰的圖紙。這圖紙,不是繁瑣的流程表,而是一種方法論的沉澱——思維與行動的內在秩序。

什麼是方法論?對我來說,是一種看清事物本質後,建立起來的處世秩序與實踐節奏。它不只是技巧的集合,而是一種貫穿於判斷、行動、溝通、學習、修正中的「知行之道」。

在接收任務時,帶著思考,是一種對責任的尊重。

許多人在領到工作任務的當下,第一反應是點頭說好,心裡卻一頭霧水。他們往往先忙起來,再來補問細節;到事情出問題時,才回頭找錯誤的源頭。這種無思維的執行,看似積極,實則冒進。

我學會用「黃金圈法則」來面對每一件工作。從Why開始:這件事為何重要?它服務於什麼目標?再問How:我該怎麼做、需要誰的配合、怎樣資源?最後才落到What:具體做哪些步驟?

這樣的順序,看似慢,但反而讓事情走得穩。因為當內心有了方向與原理,行動便不再慌亂。明白自己不是機器的手臂,而是能夠理解動機與邏輯的合作者,是每一位成熟職人的起點。

在尋求支援時,帶著方案,是對彼此時間的珍惜。

遇事請示,是職場常態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習慣把問題整包丟上去:「我搞不定,你來想辦法。」這種方式,表面是請求,實質是卸責。領導幫你解決一次,也許無話;次數多了,就成了負擔。

我學會使用一個內在的說服框架:先說清楚若不處理,會有何風險(Risk),再指出如果處理了,將獲得哪些好處(Interest),接著比較不同方案的差異(Difference),最後坦誠提出潛在風險與改進(Effect)。

這樣的溝通,不僅讓對方感到你已做足準備,也讓彼此討論更聚焦、有建設性。職場中最受歡迎的人,從不是最聽話的,而是最能減少他人決策成本的。

在執行過程中,秉持節奏,是對成果的承諾。

我過去常在一件事未做完前,又接受了另一項任務。日子久了,堆積如山,反而一事無成。後來,我開始學著使用PDCA循環:計畫、執行、檢查、處理。

計畫時,我會靜下來,明確目的、時間、資源與人手。執行時,不追求一蹴而就,而是分階段推進。檢查時,不只看表面是否完成,而是問:目標達到了嗎?效率怎樣?有無偏離?

最後,是處理:有什麼是做得好的?有什麼是需改進的?要不要將這次經驗,寫入下一次行動的準則?

這個輪子一旦轉動,工作便不再是亂線交織,而是一條清晰漸進的坡道。日子一長,你會發現,做得多,不如做得深,做得雜,不如做得整。

在工作結果上,主動呈現,是對價值的自覺。

有段時間,我總覺得自己默默努力就好,不必多說。但我慢慢明白:在組織中,溝通成果,不是邀功,而是讓協作流動起來的節點。

我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自我鍛鍊:PREP法。先說結論(Point),再說理由(Reason),接著舉例(Example),最後再強調一次結論(Point)。

不拐彎、不堆砌、不藏著掖著。這不僅讓上級放心,也讓自己對成果更有實感。成果,是事的結果;但懂得表達成果,是人的成熟。

在每一次完成之後,主動回望,是對自身生命力的提煉。

復盤,是工作中的內觀。不是為了挑錯,而是為了梳理。那些做得好的,要知道為何能好,才能保留;那些做得不好的,要明白癥結何在,才能修正。

我常用一個簡單的心法:KISS——Keep(保留什麼)、Improve(改進什麼)、Stop(停止什麼)、Start(開始什麼)。不求完美,只求誠實。不為誰看,只為心清。

復盤是一種照鏡。每一次照見自己,便是一分清明,也是一分成長。方法論,不是冷冰冰的技術,而是生命與行動之間,生出的那份細膩與洞察。

願你在繁忙之中,不忘思索的初心;願你在困惑時刻,依然記得方法的燈火。

願你工作不僅有效,更自在;不僅出色,更出神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