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力工作者最好的休息方式:不是睡觉,而是……
2025-07-23
親愛的朋友:
① 腦力疲憊的本質,不在於勞動過度,而在於心神無處安放。
許多人以為累,是因為做得太多。其實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,最深的疲憊常來自於「沒開始做」,更準確地說,是「想了太多,卻沒做什麼」。事情尚未動手,心已經歷千軍萬馬,一念拖延,內心焦灼便悄然燃起。
我曾有一段時間,不斷推遲一項重要的專案。不是沒時間,而是太在意結果,害怕不完美,便索性擱著。每天都在「該開始了」與「再等一下」中消耗心神。那些看似閒下來的時光,實則是精神的消耗戰。
直到有一天,我硬著頭皮打開文件,隨手敲下幾個字,竟意外地感覺到了一絲清明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體會到:行動,本身就是治癒的起點。陽明先生言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當我們開始行動,焦慮就自然無處棲身。那不是逼迫自己,而是帶自己回到當下,讓「心」重新與「事」連結。
② 娛樂不是放鬆的避風港,而是消耗的迷霧之地。
有時候我也會疲倦,便順手滑開手機,點開短影片,看著看著,一小時過去,腦子更亂了。這樣的疲累,是更深層的空虛,像在甜膩的糖水中漂浮,失去了對時間與意義的把握。
許多現代人已經習慣以娛樂作為「喘息」。但其實,那些高速切換的聲光畫面,不但沒有撫慰我們的精神,反而在拔高我們對刺激的需求閾值,使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安靜,也越來越難以沉潛。
當我們離開手機螢幕,轉身面對真正需要完成的工作時,常會感到一種異樣的厭倦——不是工作太難,而是心神已經耗盡,無法聚焦。這是一種被過度刺激後的「靈性斷電」。
有一次,我在壓力極大時,選擇放下手機,走進公園散步。風吹過臉頰的瞬間,我才真正感覺到「活著」的觸感。原來真正的休息,不是讓大腦逃避,而是讓心靈回到身體。那是一種內在的安頓,一種默然的清醒。
③ 情緒的疲憊,往往是我們與自己對話失調的結果。
有時並不是工作太多讓我累,而是一天裡被人誤解、被話語刺痛、被期待綑綁的那種「心累」,才真正令人透不過氣。這種累,外人看不見,但自己知道——它像霧,悶住呼吸;像鉛,壓住胸口。
有一晚,我因為在會議中被領導當面指責,回家後久久無法釋懷。表面上我告訴自己:「沒什麼大不了的」,但內心深處卻隱隱咀嚼著「他是不是不喜歡我?我是不是不夠好?」
後來我靜下來回想——如果我轉換視角,理解為「他其實是希望我能做得更好,才會如此直言」,心中反倒升起一股力量。那是一種把外界聲音轉化為自我成長資糧的覺察。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,而是主體性的再詮釋。
陽明先生說:「心即理也。」情緒的源頭,不在事件本身,而在我們如何看待事件。我們若能安住心念,看見情緒底下的渴望與恐懼,便能在轉念之間,找回內在的平靜與明亮。
—
真正的休息,不是把自己丟進一個不思考的角落,而是讓心回到它該在的位置上。
當我們覺得累,不妨停下來問一問自己:「我到底是身體累了?還是思緒太亂?還是心受傷了?」
若是行動的拖延所累,就溫柔地推自己踏出第一步;
若是虛假刺激所累,就放下手中的裝置,走進自然、回到呼吸;
若是情緒的耗損所累,就靜坐下來,問問自己的心:「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」
我們不需要用力將一切問題解決,但可以在當下那一刻,重新選擇用愛對待自己。正如水之所以清,是因為它靜;心之所以安,是因為它不再對抗當下。
這個時代很吵,但心可以很靜。
願我們都能學會,不僅為工作而努力,也為安頓自己而認真。
願我們的休息,不再是逃避與消耗,而是回歸與修復。
願我們在疲憊之中,仍記得守住那顆明亮的心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