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中年妈妈的自白:当我学会了“演戏”,儿子的叛逆痊愈了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孩子的叛逆,不是對抗父母的惡意,而是他自我成長的疼痛;而父母的覺醒,往往始於一次痛徹心扉的“看見”。

曾幾何時,我也認為,教養孩子只要「管得住、說得贏」,他就會順著走。可現實卻教會我,孩子不是一台能被指令控制的機器,而是一個心有波瀾、靈魂有方向的小小人類。他的叛逆不是錯,是他渴望被懂、被理解、被引領的吶喊。

當我終於放下「管好孩子」的焦慮,開始回望自己內心的無明與執念時,我才發現:我們總說孩子需要學會成長,其實我們更需要學會成熟——一種願意放下權威、轉身聽見的成熟。

真正的改變,不是對孩子的改造,而是對自己內在態度的翻轉。

那段與兒子關係最糟糕的日子裡,我一邊歇斯底里,一邊暗夜啜泣。明明是愛,卻表達成壓力;明明是關心,卻成了負擔。每天像是在情緒戰場上拉鋸,我用盡氣力,卻不見孩子回頭。

直到那天,他嘭的一聲關上門,哭喊著:「我就是個廢物!」那聲音擊穿了我做母親的自信,也擊破了我曾堅持的「教育方式」。

後來我讀到一句話:「孩子的沉默,是他在說——你從未真正聽我說話。」我才驚覺:我一直忙著說對與錯,卻忘了先問一句:「你在想什麼?」

學會「演戲」,不是虛偽,而是一種溫柔的智慧,是用心點燃孩子信心的燈火。

當我第一次聽到「演戲」這個詞時,內心一陣抗拒:為什麼要假裝?可當我真正理解「二級反饋」的意涵,心中如覺春雷。

原來,孩子不是被改造才會變好,而是被看見、被鼓舞,才願意走向更好的自己。

那天,我嘗試改變語氣,改變習慣性挑剔的眼光。

當他主動翻書,我說:「你今天好像比昨天更快進入狀態了耶!」

當他錯了一題,我說:「你之前這題型老是錯,今天只錯這一題,很明顯進步囉!」

這些話,不是虛假捧殺,而是我試著從「盯錯誤」轉向「看努力」。

在一次次正向回應中,他開始挺起胸膛,甚至主動開口:「媽,幫我抽查一下單詞。」

我明白,那不是奇蹟,是他心中那盞燈被點亮了。

孩子的心,是一面鏡子,映出我們的情緒姿態與自我修行。

從前我總認為,是兒子的問題:他懶,他叛逆,他不懂感恩。

但如今回望,那些「他」的不配合,何嘗不是我內在壓力的投射?

我要求他早睡,卻自己熬夜刷手機;

我怪他情緒不穩,卻常在爭執中失控爆發;

我教他要有自信,卻在他每次努力之後立刻潑冷水:「這樣也叫進步?」

其實,孩子一直在學,只是他學的是我們的樣子——我們的情緒、語氣、眼神、呼吸。

我開始練習沉住氣,不急著說、不急著糾正,而是先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這句話,是基於恐懼還是信任?」

慢慢地,我不再急著做「教導者」,而是學會成為他的「同行者」。

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分,而是一個懂他的人。

那次深夜長談,是我與兒子關係的轉捩點。

我和先生一改往日強硬,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,放下了「父母威嚴」,改以「人的姿態」與他說話。

我們說:「我們以為是為你好,其實是在逼你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。」

我們說:「你可以犯錯,也可以說不喜歡,只要願意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我們都願意支持你。」

他的眼神變了,從抗拒變得柔軟,從封閉變得願意說出真心話。

那一刻我明白:孩子不是不想努力,他只是怕一努力還是被否定。

我們的接納,是他勇氣的根基。

親子關係的修復,不靠說服,而靠理解與耐心。

從那以後,我學會忍住不插嘴,也學會不在孩子還沒開口時就下結論。

我讓他有空間整理自己,也學會用「相信」代替「監視」。

當他進步時,我稱讚具體行為,不用浮誇語氣,而是讓他真正知道「你做得好,不是因為我說你,而是因為你真的努力了。」

這樣的信心不是借來的,是他自己生出來的。

後來,他的成績突飛猛進,但最讓我欣慰的,不是那張漂亮的成績單,而是他走過來、拍著我的肩膀說:

「媽,我覺得自己真的不錯,謝謝你沒有放棄我。」

那聲謝謝,是我所有崩潰與轉變的回報。

父母願意學習,是孩子得以重生的起點。

人們常說:「沒教好孩子是失敗的父母。」但我更願意說:「願意反省與成長的父母,才是真正偉大的父母。」

教育從不是一次打勝仗,而是無數次跌倒後的重來、理解與修正。

孩子會叛逆、會迷失、會退步,這不是失敗的訊號,而是人生正常的波動。

父母的任務不是讓孩子完美,而是在孩子懷疑自己時,還能從我們的眼神中看到希望。

這條親子之路,是一場雙向修行,孩子在學會長大,我們也在學會愛得更深、更清明。

願我們都能放下批判與焦慮,學會看見、學會等待、學會愛得恰到好處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