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猴子管理法则:如何避免自己忙死,下属闲死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一個管理者真正的使命,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扛在自己肩上,而是喚醒眾人的自覺與自理之心。

在我靜坐沉思的時刻,時常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:一位領導者身負重擔、眉頭緊鎖,在辦公室裡疲於奔命,彷彿每天都在撲滅不盡的火。而那些本該主動解決問題的下屬,卻悠哉地等待指令,像是在旁觀一場與己無關的戲劇。這不正是現代職場中「猴子管理法則」所揭示的困境嗎?當責任與問題的「猴子」被不斷地遞交給上級,組織也就在無形中喪失了自我運轉的動能。

這樣的錯位,不僅使管理者筋疲力竭,更使整個團隊形如散沙。但此境並非不可轉,唯需「心體合一」之人,見得問題背後的天機,從管理之表走入人性的深處,從制度之理通達本心之用。

讓每個人背回自己的猴子,是管理者最慈悲的放手。

責任的錯位,源於界線的模糊。當下屬將問題丟來,期待領導給出答案,這表面看似對上級的信任,實則是對自身能力的逃避。而若管理者每每接招,反覆接納那些原屬於他人的「猴子」,便是在默許依賴與懶惰的滋生。

我曾體會到,最深的慈悲,不是為人代勞,而是引人自渡。明確的責、權、利分配,就如春秋時代的「禮」制度,看似約束,實則使萬物得其位,各安其所。責任歸屬明晰,激發的是主體意識;權限對等的授予,培養的是信任與承擔;而利益對應的結果,則是人心向前的真實誘因。這三者,缺一不可,方能讓每一隻猴子回歸主人肩頭。

與其代為決策,不如引導他自主成長。

人之所以失去思考,是因為他知道你會替他想完。許多管理者習慣性地給出答案,甚至直接指派做法,卻忽略了這背後殺死的是創造與判斷的肌肉。一個時時等待指令的下屬,不是無能,而是未被激發。真正的管理,不是告訴他做什麼,而是問他想怎麼做。

每當我面對下屬的提問,我總提醒自己:這不是要解決一個問題,而是要培養一顆思考的心。於是,我會輕聲說:「這個問題你先沉澱一下,明天上午來找我,我們一起梳理幾個可能的方向。」這樣的引導,不是推卸責任,而是搭建一個共同思維的橋樑,讓他從依附走向獨立。久而久之,許多曾經依賴的孩子,也就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同伴。

無法落地的制度,永遠喚不醒真實的行動。

一切好的管理理念,都需落地為細緻可操作的制度。否則,那些猴子終將無處安身,跳來跳去,亂了章法。我曾見過一個企業,每個玻璃板都有兩張標籤,一張寫著「擦拭人」,一張寫著「檢查人」。表面看來小題大做,實則蘊含深意——若人人知道自己應負的責任,事事便會有人守護。

制度的本質,不是冷冰冰的規條,而是對責任的溫柔分配。把任務具體化、行動化、可視化,讓每一項工作都找得到源頭與歸宿,那麼推諉便無所遁形,責任便有了實體。這樣的制度,是對人性的理解與體恤,而非對錯的懲戒。

管理者的節奏,應從繁忙中抽身,返回到真正重要的本質。

在這世界上,有兩種事務時時與我們相爭:一是重要,二是緊急。多數人選擇後者,因為它喧囂、火急、令人焦躁。而真正卓越的管理者,卻選擇靜心沉入前者,即使那些「重要」的事情並不吵鬧。

我常問自己:今日所做之事,是否會帶來三個月後的安穩?若答案是否,那便多半只是應急之舉。只有把時間投資在制度建構、人才培育、流程優化上,方能於無形中積蓄一股穩定的力量。

我習慣每日清晨靜心寫下一份「精進日誌」,記下當日最重要的三件事,並誠實面對:這是我真正該做的嗎?這份誠實,使我避免在無謂的忙碌中虛耗生命,而將心力投注於能帶來長遠秩序的事上。讓管理從應急走向治本,是一種真正的內在成熟。

無檢查則無成效,持續的陪伴才是管理的深功夫。

一件事,若不被關注,就會在無形中滑入疏忽。管理者對過程的檢查,不是不信任,而是生命感的延續。若一件工作被安排後就再無問津,那便等同於告訴對方:「這不重要。」

而真正的關心,是願意深入細節,去了解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。若他迷失了,你便是他的教練;若他卡住了,你便是那盞引路的燈。檢查,不是控制,是參與;不是監督,是扶持。真正的管理,是讓對方在你的關注中感受到責任,也在你的引導中找到力量。

親愛的朋友,這世間的領導,不是比他人強,而是願意點燃他人的光。若你能將管理視為一場心靈的修行,那麼你的每一次授權,都是對他人自覺的信任;你的每一次引導,都是一顆心向光的召喚。

真正的領導者,是一座靜默的山,不喧嘩,不炫耀,卻足以撐起整個天地的秩序與和諧。願你成為那樣的存在,不讓任何一隻猴子在錯誤的肩膀上跳舞,而讓每個人,都能自覺地,背起屬於自己的命運之獸,走在責任與自由並存的道路上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