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我允许子女啃老!”宋丹丹突然发声惹争议:啃老有错吗?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
2025-07-23

親愛的朋友:

人世間的愛,最深最長遠的,往往藏在不被輕言的沉默裡。最近聽聞宋丹丹在一檔節目中說了一句話:「我允許子女啃老。」輿論譁然,有人斥責,有人支持。但我靜靜地想了很久,終於懂得,這並非一句輕率的戲言,而是來自一位母親深處的慈悲。啃老有錯嗎?若從心出發,答案並不簡單,也不需要急於判斷。

啃老,本身不是罪,而是一場被語境誤解的親情互動。
在現代語言中,「啃老」一詞帶有濃烈的貶義,彷彿只要一個年輕人接受了父母的資助,就是不思進取,就是怠惰逃避。但這種判斷過於粗糙,因為它將人心的複雜,簡化成了對錯的二元劃分。若一對父母生活無憂,有餘力為子女墊腳,那這份給予又為何不可?倘若一位青年處在人生的低谷,有一雙願意托住他的手,那這份接納又為何羞愧?真正有問題的,從來不是「接受幫助」,而是「索取無度」與「不思回報」。

當啃老成為家族間的資源傳遞,它是傳承,不是依賴。
我記得有人曾這樣說過一句話:「我願我的孩子啃我的老,因為我已為他備好了輪子,他不必重複造輪子。」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震。這不就是家族力量的延續嗎?我們這一代人,也許奮鬥了一生才換來一點小小積蓄,那麼,為何不將這些積蓄化為孩子飛翔的羽翼?若他能在我們之上建起高樓,我們也便在那高樓之中,活成根基。真正有遠見的父母,是願意為孩子鋪路的。真正有感恩的孩子,是願意在未來還路於人的。

不願啃老的年輕人,不是不想倚靠,而是不忍拖累。
有一位朋友,畢業後在北方城市獨自打拼,薪資微薄,日子清苦。明明父母願意補貼他一部分房租,但他總是說:「爸媽,我可以的,讓我自己來。」這並非逞強,而是一種深知父母不易後的體貼。他心裡不是不渴望依靠,而是不願讓那雙已佝僂的肩膀,再承擔多一分沉重。所以,當一個年輕人說出「我不想啃老」時,請別過早判斷他是否自傲,那往往是他對父母愛的回饋。

啃老最可怕的,不是行為本身,而是態度上的懈怠與心性的懶散。
我們該警惕的,是那些成年卻不思進取、無所作為的人。他們不但依賴父母,甚至視之為理所當然,這樣的啃老,是吸血,是掠奪。若一個人將父母視為終身保險,卻從未思考過自己的價值與責任,那麼這份啃老,不僅毀了自己,也讓父母心寒。真正成熟的孩子,即使在接受幫助時,心裡也始終記得:這不是應得,而是恩賜。這不是止步,而是暫歇,為了日後能走得更穩更遠。

真正的家庭,是一場雙向的托舉。
你年輕時倚靠父母,將來你會成為父母的依靠。你接受愛的扶持,未來也會成為愛的傳遞者。一個人是否值得扶持,不看他此刻有沒有能力,而看他是否心中有志。宋丹丹願意讓子女啃老,因為她相信孩子終會站穩腳跟。她的話聽來有些絕對,但藏著的是一種不問回報的深愛——這份愛,或許每一位父母都懂。

中國的家庭觀裡,啃老從來不是恥辱,而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延續。
父母撐起孩子的起點,孩子承接父母的晚景。這樣的家,才有根,才有溫度。我們曾誤解了啃老,將它與「啃人」畫上等號。但實際上,啃老也可以是一種合理分工,一種有序的資源配置,一種家庭韌性的體現。重要的是,我們是否有能力讓這份支援,最終開出花來,而非讓它枯竭成泥。

我們這一代人,也將成為「可被啃」的父母。
到那時,你會怎麼看待今天的話題?我相信,當我們站在父母的立場上,看到子女處於迷茫與掙扎時,也會忍不住伸出手,哪怕自己身上早已傷痕累累。因為血脈,是最難割捨的牽連。因為我們也曾在風雪中,被父母的手溫暖過。願我們不必硬撐,也願我們不會冷漠。

親愛的朋友,啃老這件事,無需非黑即白地裁斷。它不是一場道德審判,而是一種生命經濟的再分配,是一場跨代情感的延續。願我們不必啃老,也有老可啃;願我們啃老之時,心存感恩;願我們有朝一日,成為一棵願被孩子依靠的大樹,在風雨中不倒,在時光裡不語,只靜靜撐起他們的夢想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