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,就看这一点
2025-07-22
親愛的朋友:
人何以為才?這本是一個極為宏大的命題,但最真切的答案,往往藏在日常的光影之中。近日讀到一段話,它如此直白而有力:「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,就看他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」初見平常,細思之後,卻有如暮鼓晨鐘,喚醒我對才與德、心與行的另一層體悟。
人才者,非藏器於身,而能化解於事。
世間之人,多以履歷論才,以技能評價高下。然若不能於紛雜世象中,察見癥結、直面困局、勇於解題,則所學所能,終是空器,不足成事。真才之本,在於一顆願擔當之心,與一副願下水涉泥之身。解決問題,不僅是技術,更是一種生命的姿態,一種直視現實、不逃不避的精神。這世上最不缺懂得挑錯的人,最稀缺的,是能以心力解難、以行動導向的實踐者。
有擔當者,不逃避問題,也不逃避提出問題的人。
記得一則譏諷的相聲:煙民看到節目說吸煙不好,於是不再看那節目。看似笑話,卻道出一種真相:在許多組織裡,真正被「解決」的,往往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提出問題的人。正如那位母親,孩子質疑水是否能喝,不求解答,只得一頓責打。這樣的行為,遮蔽了真相,也誤殺了思考。能否接受被質疑、被挑戰,其實是對一個人內在修養的最大考驗。願意正視問題的人,需要內在安定;願意聽取異見者,則需要真正的強大。
每一個問題的出現,都是一次生命的考題。
它來得不為難你,而是提醒你:當下這裡,還有待覺察、還需深究。正因為問題的存在,才讓我們有機會改變現狀、突破慣性。那些敢於直面問題、不因權威而閉口、不因困難而轉身的人,他們的內心有著深沉的平靜與信念。他們不以問題為恥,反以不解問題為恥。正如古人所說: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」解決問題之道,既是外在的能力,更是內在的德行。
真正的人才,總能把責任扛在肩上,而非推諉在別人身上。
他們不問「這是不是我的工作」,只問「這是不是值得做的事」。他們不等待完美的條件,而是創造條件去完美地完成。他們相信行動就是最好的回答,因為知道任何再好的計劃,若不實踐,終是虛無。而這份「不等不靠」的心,正是現代社會最稀缺的素養。古語有云:「識時務者為俊傑」,而今更可補一句:「能解困者,為真正之才。」
問題的解決,需要的是三種思維:第一性原理、多元模型與終局觀。
第一性原理,是從根源處破題,不依賴傳統框架,而是從基本事實出發,一步步推演。這種思維方式,既要膽識,也要耐性;既要有顛覆慣例的勇氣,也要有返璞歸真的初心。正如馬斯克拆解火箭成本,不問習慣,只問本質,方有SpaceX今日之局。
多元模型,則是破除「只有一把錘子」的限制。
從心理學看人性,從經濟學析動機,從歷史中尋規律,從生物中見進化。這些看似無關的知識領域,在真正問題面前,卻能相互映照,共同照亮。如芒格所說:「建立一個心中多元的工具箱,才能面對複雜世界不迷失。」這種融合萬象的心智,如水一般無形,又如光一般穿透。
終局思維,是一種洞察未來的靜定之見。
非止眼前利益,而見百年大局;不囿一時盈虧,而謀整體格局。如貝索斯連降51次價格,不是自傷,而是佈局,正因他不圖一城一池之得失,而要佔據整個山河。這種從終點倒推當下的視野,需要既遠且深的心,亦需要如老子般「無為而治」的洞察力。
問題不是為了解決而解決,更是為了成長而面對。
這世間的問題,或許不會馬上給我們答案,但它一定會給我們契機。當我們願意誠實地凝視它、細細體會它、全然承擔它,那些問題的樣貌會慢慢轉變,它們會成為我們內在力量的一部分,讓我們愈發清明,愈發溫潤。每解一個問題,都是內在心性的錘煉;每過一個關口,都是靈魂輪廓的雕刻。
兩種工具,助力我們從混亂中覓得清明:PDCA 與金字塔原理。
前者是循環之道,一步步地螺旋上升;後者是結構之法,一層層地澄清邏輯。PDCA的「計畫、執行、檢查、行動」,像修道者每日觀照自身,一日一日地反思、微調、持續;而金字塔原理,則如理性之光,為我們構建出問題的核心與脈絡,不陷於枝節,不迷於雜訊。這兩者合用,既有動力,也有秩序;既能起勢,也能收束。
能力未必帶來價值,但解決問題的能力,一定能轉化為價值。
這世上許多才華,最後悄然消散,不是因為不夠聰明,而是因為沒有轉化成可用之力。只有當我們以解決問題為己任,願意為人所需、為事所用,我們的知識與經歷,才會被世界接納,才會真正閃光。這是現實的,也是公平的。因為問題從不偏心,它總會眷顧那些真心願意迎上去的人。
親愛的朋友,這些年,我漸漸明白:所謂的修行,從來不是離群索居、超脫世外,而是在一個又一個難題前,能不懼、不怒、不逃,而是靜下心來,誠實地問自己:「這個問題,我能做些什麼?」
若能日日如此,一念一行之間,早已與天心契合,與道不離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