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种比“性”更亲密的行为,35岁以后还有的夫妻,证明你们非常相爱
2025-07-22
親愛的朋友:
人至中年,若仍能與伴侶自在擁抱,那是深愛的證明,也是心靈仍敞開的證明。這份簡單的動作,比性更貼近靈魂,比語言更深刻地說出「我還在你身邊」。我曾經想,人在年輕時追求激情,年老時追求平穩,但如今才明白:真正的親密,不是風起雲湧的悸動,而是願意日日夜夜靠近你,哪怕只是輕輕相貼的溫度。
擁抱,是一種心的語言。
我記得那日與母親閒坐,聽她笑談同學夫妻見面擁抱的「八卦」。她語氣中半是調侃,半是驚訝,卻藏不住那一絲向往與羨慕。人越老,對愛越羞澀,卻也越渴望。擁抱不是年輕人的專利,而是一種深層依戀的召喚。當人們跨過激情與爭吵的階段,還能願意緊緊擁抱,那不是肉體的親密,而是靈魂的交心,是「你是我熟悉的家」的真實體現。
當一段關係中,擁抱仍存在,那就是還有柔軟。
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妻,牽手入睡,每天仍聊上一小時;一位中年妻子見到丈夫,仍如少女般想撲進他懷中——這些不是表演,而是本能,是一種經年累月後仍願意親近的習慣。貼貼、擁抱、親吻,這些看似孩童的舉動,卻蘊含著成年人最深的信任與安全感。我們的皮膚、我們的身體,永遠記得那來自母體最初的擁抱,那種「我是被接住的」體驗,是所有安全感的源頭。
貼貼,是我們與這世界最原初的連結方式。
嬰兒剛出生時,被輕放在母親胸前,那一刻無聲的貼近,是生命的起點。我們的身體從那時起,便記住了「被擁抱」等於「被愛」這件事。這股記憶隨著成長逐漸被遺忘,卻從未真正消失。當我們在人生途中疲憊時,渴望的,不正是那種熟悉的、無需語言的依靠?無論年紀多大,當你還想貼貼,還想擁抱,那就是你的靈魂在呼喚愛。
然而,許多關係中的擁抱逐漸退場,並非因為不愛,而是因為太久未擁有。
很多人說:「都老夫老妻了,還抱什麼抱?」其實不是不想抱,而是忘了怎麼抱;不是沒有愛,而是太久未練習。從前我們擁抱,為的是表達愛;如今我們不擁抱,是因為愛被生活壓進了柴米油鹽,擠不出手來。當「誰去洗碗」「誰去接孩子」成為日常主旋律時,「我想你了」這句話也漸漸被沉默所取代。而擁抱,便隨之慢慢遠離。
孩子的出現,讓夫妻成為父母,也往往讓親密變得稀薄。
一位母親將全部柔情都給了孩子,懷中奶香的嬰兒成了她新的依戀對象。從此,她的身體不再為丈夫敞開。不是拒絕,而是轉移。再加上身形變化、自我否定、公婆同住、空間尷尬……這些細微的、不易察覺的變數,一點點將夫妻間的肢體連結拉遠。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等到家裡只剩兩人時,才發現早已不知該怎麼擁抱彼此。
但也有一些擁抱,是因為心碎而停了下來。
有位女性寫道,丈夫送她的禮物是前任喜歡的款式,那一刻,她身體便再也無法接受對方觸碰。也有人說,自從抓包對方出軌,連他靠近一步都覺得惡心。這些拒絕,背後是深層的信任崩塌。而身體,是我們最誠實的情感反應器。當心關上了門,擁抱也成了一種壓迫。
但更多的情況,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把擁抱「遺忘」了。
不是不需要,而是沒有機會想起。當彼此情感未裂、生活尚安,只是默默地從親密退回到了合作、共存的模式。在這樣的關係裡,擁抱若能重現,往往能帶來驚人的修復力量。一位母親,在我給她一個突然的擁抱後,嘴上喊著「肉麻」,臉卻笑得像花。她不習慣,但她需要。夫妻之間,又何嘗不是這樣?
若想重新拾回貼貼的習慣,需要一點點柔軟的勇氣。
不是強行擁抱,不是儀式感的表演,而是從最微小的溫柔開始。一起看劇時靠一靠,一起出門時牽牽手,做完飯後拍拍背、道聲謝。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,是讓身體重新學會「親密」的語言。等到習慣重新建立,自然會有那一刻,兩人無需言語地相擁,彼此心安。
擁抱,是關係中最不張揚卻最有力的修復。
當言語失效,當誤解未解,當生活乏味時,一個擁抱可以讓彼此記起:我們不是對手,不是同事,而是仍然願意靠近的靈魂伴侶。那是一種「我接住你了」的訊號,是身體語言裡的慈悲,是兩人彼此不離不棄的默契。
所以,當我們談「性」之外的親密,不是在否定肉體的聯結,而是在追問更深的依靠。
三十五歲以後,還願意擁抱彼此的伴侶,不是激情未退,而是情深已穩。他們知道,身體的貼近,不是為了索取,而是為了給予;不是為了滿足,而是為了安放彼此的靈魂。
願我們都能,在這忙亂的人世中,仍記得給愛的人一個擁抱。不論是孩子、是伴侶、是老去的父母。這份簡單的貼近,是我們與人世間最深的聯結。因為那不只是身體的溫度,更是心與心之間,無聲卻堅定的承諾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