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了大量双胞胎实验,我发现鸡娃真的没什么用
2025-07-22

親愛的朋友:

在這個雞娃盛行、補習成癮的時代,若說「雞娃沒什麼用」,大概會激起無數家長的焦慮與不安。畢竟,我們活在一個用「努力就能改變命運」包裝所有育兒投入的世界裡,哪怕這份努力已讓孩子和父母雙雙疲憊。然而,當我靜下心來閱讀大量關於雙胞胎的研究,從基因到環境,從家庭到社會,我的內心竟有了一絲寧靜。彷彿聽見一種微弱卻堅定的聲音:有些事,原來不是靠用力就能得到的。

真正影響孩子未來的,不是雞娃,而是根植於基因與環境的深層力量。無數雙胞胎研究——尤其是那些自幼分開養育的實驗——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察:即使在不同的城市、不同的家庭長大,這些同卵雙胞胎的性格、興趣甚至人生選擇仍有極高一致性。這不是偶然,而是基因在無聲地執行它的藍圖。它或許不會決定一切,但確實早早地畫好了邊界,告訴我們:努力的舞台是有限的,而不是無限可塑的。

這樣的發現並不讓我沮喪,反而帶來釋然。因為當我們接受「天生」的存在,也就不再將一切成功與失敗,全然歸咎於教育的得失。原來,父母不必是超人,孩子也不必被捏造成某種理想的模樣。真正有智慧的養育,不是從焦慮出發去強拉孩子奔跑,而是用理解與接納為他鋪一條適合他步伐的路。

家庭教育的價值,不在於塑造,而在於陪伴。科學研究早已指出,家庭對孩子未來收入、壽命、智商等客觀指標的影響並不顯著。真正長期影響孩子的,是那些潛移默化的習慣、對安全感的建立、對愛的理解與學習。雞娃的重點若只是提高分數、上名校,那麼當這些目標達成後呢?我們可曾想過,孩子是否懂得獨立思考,是否擁有情緒的韌性,是否能在挫敗中堅持走下去?

教育,從來不是父母控制孩子的工具,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、如何與世界和平共處的過程。我時常思考,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熱衷於雞娃?也許是因為我們太渴望確定性。在一個變化莫測的社會裡,唯有成績與升學最像可量化的保險。可是這份保險,卻可能讓孩子失去對未知的好奇,對自由的嚮往,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深切感受。

與其把力氣花在密集的補習,不如換個視角——打造一個對孩子真正友善的生活環境。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,「成長的地點」對孩子的社會流動性有重大影響。一個社區的成人文化、教育水平與公共參與度,會深刻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向。孟母三遷,不是一句古老的雞湯,而是被嚴謹實證支持的智慧選擇。

所謂教育的長期主義,不是投入越多越好,而是找到對的支點。選一個有責任感的社區,一個有榜樣力量的鄰里,一個能給予孩子尊重與理解的學校環境,遠比報幾個補習班更關鍵。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競賽,而是一場耐心的栽培,是讓孩子在錯誤中學會修正,在等待中學會堅持,在人群中學會慈悲。

我開始相信,真正的教育是一場「少即是多」的藝術。少一些焦慮,多一些信任;少一些控制,多一些放手;少一些比較,多一些陪伴。這不是任由孩子自由散漫,而是相信在愛與邊界中,他終將長成自己的樣子。與其說我們在教育孩子,不如說我們在修煉自己。我們若能安住於此,孩子自然會安心於成長。

我也明白,這樣的話在今天未必人人願聽。在那個學區房高燒不退、補習市場風起雲湧的世界裡,放下雞娃近乎是一種逆流而行。但我仍想輕聲說一句:孩子不是戰績,不是投資報酬,更不是社交貨幣。他是一個生命,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存在,需要被看見、被理解,而不是被改造。

願我們不再把孩子的人生成果當作父母價值的證明。願我們把目光從「如何贏在起跑線」轉向「如何活得安穩有尊嚴」。願我們在雞娃的洪流中,仍能保留一片靜水,看見那些沉默卻真實的成長:一頓家常飯、一場不帶功利的對話、一個願意傾聽的眼神,這些細碎的光芒,也許才是人生最堅實的教育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