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岁还升不上去的人,是不是就废了?
2025-07-22
親愛的朋友:
若此刻的你,正於三十五歲的路口低頭自問:「我是不是已經被這個時代拋下?」——請允我,在這寧靜的片刻裡,與你一同坐下,靜靜聊聊。
這個問題,不該以年齡作答。它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的是內在那份被「成就感時鐘」追趕的焦灼。社會告訴我們:三十而立,三十五該上位,四十若未成功,就得考慮「被替換」。但倘若我們總以這樣的時間尺度來丈量生命,那麼,什麼時候才算真正活過呢?
三十五歲不是命運的斷點,而是識破幻象、重塑格局的開端。
人之困頓,往往不是困於資源匱乏,而是困於角色的誤認。職場上的我們,大多數人自始便被訓練為「專家型玩家」:從學校的分科、職能的細化,到工作崗位的專精,彷彿一切的努力,只為讓我們變得更懂一件事、更快解一個問題。
這並非錯誤。但若長期埋首於深井中挖掘,卻不知井壁之外是否已無水源,那麼這份深究終將陷入封閉的困局。在一個以流通為王、資源為首的世界裡,僅有價值生產的能力,是遠遠不夠的。
我們活在一個由「設局者」主導的系統裡,而非由「生產者」定義的世界。
你或許也曾納悶,為何有些人的能力平平,卻總能掌控話語權、分配資源?這是因為他們掌握的,不是工具,而是舞台。他們未必親自寫程式、設計產品、搬運貨物,但他們擁有「讓人開工」的條件:「資本」、「網絡」、「市場」和「敘事」。
這並非對誰不公,而是這套系統的邏輯本質。一個商品,若無人介紹、無人販售、無人支付,即使再好,也難以創造現實價值。而能調度這些環節的人,便自然站上利益分配的高位。
因此,那些在三十五歲仍未「升上去」的人,不是「廢了」,而是正在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——是否願意繼續當一個玩家,還是開始思考如何設計遊戲本身?
所謂困局,不是能力的盡頭,而是視野的邊界。
我們被「升職加薪」這個職場神話困住太久,總以為往上爬才是唯一的出路。但真相是:通往自由的道路從來不只有一條。你可以繼續在既定體系內深耕專業,也可以橫向跨出一步,開始學習怎樣與資源對話,怎樣將價值轉化為影響力。
你可以開始試著理解整個行業的生態圖景:錢從哪裡來?需求如何產生?哪些人控制入口?哪些人影響出口?甚至,也可以問自己:我是否能組建一個微型的舞台,把別人請上來,自己成為這場戲的引導者?
這些問題,才是真正能讓人突破年齡焦慮的核心之問。
三十五歲,是開始認清「我不是命運的產物」,而是「命運的共創者」。
我們不是驢子,不該只追逐眼前那根搖晃的紅蘿蔔。我們有能力停下腳步,看見整個路徑的規劃,甚至,質疑這條路是否值得走下去。那些設計這條路的人,並非神明,他們只是早一步看見規則、學會組合的人。
而我們,也可以是那樣的人——但前提是:願意從專家型的深井中爬出來,不再只問「我做得夠不夠好」,而開始問:「我能不能構築一些什麼?」
破局的開始,是承認一件事:你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。
三十五歲的焦慮,不過是「成為有用之人」與「成為自主之人」之間的過渡痛。你不再滿足於執行命令,也不再甘於等待賞賜。這不是頹廢,而是醒悟。你開始想知道:如果我這輩子都只是完成別人的KPI,那麼我自己的人生目標,又該由誰來定義?
從這裡開始,我們不再執迷於「升職」這個詞,而是開始探索:「我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,為誰?」這時候,職場不再是唯一的舞台,「價值」也不再只能由職稱與薪水來衡量。
你會開始想,也許可以自己嘗試經營一個專案,也許可以與朋友組隊做些副業,也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外多看幾眼,去理解交易的邏輯、產品的流動、市場的節奏。
真正重要的,不是是否「上去」,而是你能否開始「看懂」。
人若只活在執行指令的世界裡,是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的。唯有當你看懂整個局,看懂價值如何產生、如何流通、如何被操盤,你才真正走出了工具層,進入了設計層。
三十五歲,便是一個從線性人生邏輯中破殼的節點:從「努力工作換升職」的單一路徑,轉向「設計自己的價值路線」的多元圖譜。它不是結束,而是覺醒。
這並不容易。要開始理解人情世故、市場規則、資源配置,甚至還要面對自己那份過去對專業與穩定的執著。但正如陽明子所言:「致良知,格物致知。」唯有勇敢直面世界與自己,才能從知中生行,從行中證知。
親愛的朋友,若你正在三十五歲的門前感到茫然,請記得——這不是你的終點。這不過是你從被定義的人生裡,開始學會重新定義自己的那一刻。
走出系統,不必意味著對抗世界,而是重新選擇你與世界的關係。你可以仍在職場,但心境已不同;你可以仍在崗位,但目光已長遠。你不再只為「升上去」而戰,而是為了「創造更大範圍的自由」而行。
三十五歲,不是被廢棄的訊號,而是重啟的鐘聲。從這一刻開始,別再問「我還有沒有希望」,而是問:「我,是否願意成為命運的共同設計者?」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