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以为在休息,实则让大脑变笨的9种行为
2025-07-22

親愛的朋友:

有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正在休息,實則是在消耗靈魂的光亮。

當我靜坐於夜燈下,細想現代人對「放鬆」的理解時,心中湧上一股淡淡的悲涼。休息,本應是滋養身心的泉源,卻在某些日常習慣中,成了無聲蠶食心性的利器。大腦,不是鐵器,它亦會疲倦、會耗損;若我們未能知曉其中玄機,便會在看似安逸的日常裡,一步步陷入遲鈍與麻木的深谷。

人心的頓鈍,往往從習以為常開始。

我曾經在一個靜默的午後,看見年邁的父親手裡握著遙控器,一頁頁地翻著電視台,眼神卻空洞無神。我問他:「你在看什麼?」他說:「不知道,就這樣看看。」那一刻我明白,所謂的休息,若無心之參與,不過是無明的漂流。許多我們以為的放鬆,其實是在遠離心靈的清明。

糖與油的聯姻,不是滋養,而是誘惑的技藝。

當我們將油炸雞塊、甜甜圈等視為慰藉時,實則是將大腦交付給了一種不義的愉悅。它們激發多巴胺,使人沉溺於短暫的快感,卻在無形中傷害了腦部的平衡與長期記憶的機制。我常想,口腹之欲固然人情,但若不能節制,就如為餓狼餵食,不覺中將其養大,反噬自身。

久坐如靜水無流,氣血不通則思慮不明。

每日長時間端坐於書桌前,像是對身體的某種摧殘儀式。身體停止流動,大腦的血液供應也隨之遲緩。我曾在一段密集寫作的日子裡,感覺思緒彷彿陷入膠泥之中,原本靈動的心念如被緩慢拉扯。起身行走、在陽光下移步,看似浪費時間,實則是對心性的呵護。

孤獨本可成道,然若失了中道,便成了枯坐無根的幽谷。

孤獨是一種力量,唯其不過度。人若長期宅於家中、逃避社交,海馬體便會因缺乏刺激而萎縮。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心靈深處的真實回聲。我曾閉關三個月寫作,本以為會大澈大悟,豈料最終換來的是對語言與表達的遲鈍。人與人之間的相視一笑、一句問候,有時勝過千卷書。

酒入愁腸,非但不能解千愁,反使思緒紛亂如麻。

我們常說小酌怡情,但這種「怡情」實則如飲鴆止渴。酒精來去迅速,它刺激神經中樞,模糊記憶,使我們的心與意志難以聚焦。我有一位舊識,年輕時文思泉湧,後因飲酒過度,語言與邏輯逐年退化。那不是年齡的錯,而是他對自己心靈疏於照料的證明。

熬夜非但偷時間,更是從自己未來的靈性中預支。

當萬籟俱寂,我們以為夜晚是屬於自己的天地,卻忘了大腦需要黑暗中的休息。我在不眠的夜裡寫過最憂傷的詩,第二日卻忘得一乾二淨。腺苷堆積如影隨形,未清理的疲憊將我們困於白日的迷霧。真正的創作與學習,不應是在熬夜的崩潰中,而是在晨光乍現的清醒裡。

放下學習,便是讓心靈停泊在舒適的港口,失去遠航的勇氣。

年歲漸長,我們或許失去了某些記憶的銳利,但智慧卻如老酒,愈陳愈香。人若願意每日學習一點點,哪怕是讀一頁書、寫一句話,便可在靜水中激起漣漪。我有一位七十歲的師友,每日抄經、習畫、習字,他說:「不學則死,學則活。」這句話如晨鐘暮鼓,擊打我心。

短視頻如糖水幻影,餵飽了感官,卻餓壞了心靈。

我也曾在深夜無力時,被無窮的短片吸引,直到天明。那不是觀看,而是淪陷。短視頻讓我們的注意力支離破碎,思考力如被擊散的塵埃。與其說它讓人放鬆,不如說它偷走了我們深度思考與情緒整合的能力。我學著節制,將短視頻當作獎勵,而非日常。

蒙頭而眠,如閉月藏光,反令朝氣不生。

或許是出於安全感,我也曾習慣把頭蒙進被窩裡睡覺。直到某日醒來頭昏腦脹,才察覺那不是休息,而是窒息。空氣流通的睡眠,是與天地交換氣息的過程。若我們日日屏蔽這種連結,便如同將自己封入小盒,失去了大自然的滋養。

沉默,不是寧靜,而是語言之泉的枯竭。

我曾迷戀沉默,認為話多則雜。後來才發現,若長期拒絕表達,心靈便難以舒展,如同花朵失去了綻放的時機。語言不是工具,而是思維的容器,是心與心之間的橋樑。適時說話、傾聽與回應,是與世界對話,也是與自己相見。

人之變笨,不是年歲的問題,而是對自我的放棄。

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智力分為「流體」與「晶體」兩種。前者如泉,後者如池。泉水漸弱不可控,但池水是否澄清可由人決定。真正的智慧,不在年輕時擁有多少資源,而在於年長後仍願意用心養護內在的泉源。

我常思,《大學》言:「止於至善」,非止於外在行為,更是止於心的清明。我們所選擇的每一個習慣,終將回饋於心性。或許改變從來不易,但每一分有覺知的選擇,都是為靈魂點亮的一盞燈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