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假期出游,该不该对孩子说,“这个太贵了,不合适,咱们去网上买”?
2025-07-22

親愛的朋友:

有些東西買下的是快樂,有些話說出口卻傷了心。

在假期旅行的途中,我們常常會遇見孩子忽然眼睛一亮,指著攤子上的一個小東西說:「我想要這個!」那個東西,也許是個五顏六色的哨子,也許是一支簡單的氣球,也許是個造型古怪的小玩偶。它們或許並不值那個價格,或許網上只要三分之一的錢就能買到更好。但在那一刻,孩子的快樂是全然的,眼睛裡盛滿了期待,世界彷彿都安靜下來,只等我們一句允諾。

我們當然可以說:「太貴了,咱們去網上買。」這句話看似理性、節省,也無可厚非。可我慢慢發現,這樣的話,對孩子來說,其實是在告訴他:你的渴望,不夠值得被當下看見;你的快樂,可以被延遲,甚至可以不被重視。孩子往往不是為了那個物品本身,而是為了那個瞬間的被理解、被愛、被認可。

精打細算固然重要,但教育不只是物質交換,更是情感灌溉。

我記得母親曾說過一句話:「過日子不能光靠算,還得靠心。」這句話我在成為母親之後,愈發理解。是的,網上確實便宜得多,但買東西不總是買價值,也買一份情緒、一種記憶。特別是對孩子來說,他們的世界還小,很多體驗就藏在這些「小事」裡。

有次假期我帶女兒出門旅行,她看中了一本很普通的畫冊,要價不低,我猶豫了。她沒有鬧,只是輕輕地說:「媽媽,你說旅遊就是開心對嗎?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我更開心。」我聽完,心頭一軟,便買了。回家之後,她很快就忘了那本書,但我沒有忘。那是她第一次學會用言語表達內心,也是我第一次學會,在育兒之外,學習去「育心」。

孩子要的,不只是物品,更是父母的陪伴與允許。

我們常說教育是給孩子價值觀的塑形,但更多時候,孩子是在我們的行為裡讀懂這個世界的。當他們因為渴望一件小東西而被責備,他們學到的不是金錢觀,而是羞愧與壓抑。當他們想要擁有一件玩具卻被拒絕,還被批評為「亂花錢」、「浪費」,學到的也不是節儉,而是自我價值感的否定。

所以,在面對孩子的請求時,不妨放慢節奏,聽聽他真正想要的,是玩具?還是媽媽的微笑與一句「可以啊」?如果我們選擇拒絕,也請用溫柔的語氣說明:「媽媽今天的預算有限,可能真的買不起這個,但我懂你很想要,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滿足你。」孩子未必非要那個東西,他們要的是你對他欲望的尊重。

金錢的教育從不在「便宜與否」,而在「誠實與選擇」。

當孩子喜歡一件物品時,我們可以和他一起討論:這個東西值不值得?是因為真的需要還是只是跟風?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?這樣的討論不僅僅是在「理性消費」,更是在培養他未來獨立判斷與選擇的能力。

我們可以告訴孩子:「如果你現在買這個,那今天就不能再買其他東西了,這是我們旅遊的預算哦。」孩子若依然選擇,那就是他的選擇。而你,則是他的引導者,不是控制者。這樣的方式,不傷自尊,也不削弱信任,還讓孩子懂得:自由背後要有責任,選擇之後要有承擔。

別讓孩子在快樂與責備之間學會壓抑情緒。

有太多父母,在孩子玩膩後才開始指責:「你看吧,早就說你不會玩幾天的。」這樣的話,不但抹殺了曾經的快樂,還給孩子一種「我不值得被滿足」的信念。可孩子本就不是成熟的理財者,他們的心跳、喜好、情緒,是那麼即時而鮮活。作為大人,如果我們選擇了允許,就應該一同享受那份短暫的快樂,而不是事後翻舊帳。

有時候,一個哨子帶來的不是噪音,而是孩子心中對世界的回聲。那一聲聲的吹響,或許你聽起來刺耳,但對他們而言,是與大自然的交流,是一場屬於自己的節日,是童年最真實的樂章。

孩子會忘記他曾經擁有什麼,但不會忘記他曾被怎樣對待。

那些你以為「無關緊要」的選擇,實際上正在悄悄建構他們的價值觀與自我感。一瓶快線、一次選擇權、一句被尊重的話語,會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芽,長成溫柔又堅定的自我認同。

你不是非得滿足每一個願望,但你永遠可以用尊重與誠實回應每一份渴望。這份真誠與平等,會在日後化作他們處世的篤定與柔軟。

親子之間最深的連結,是在一次次願望的交會中誕生的。

我們常問: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?怎樣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?答案不是昂貴的禮物,不是遠大的說教,而是那些小而真實的時刻——一個即時的允許、一句理解的話語、一場不打擾的快樂。這些是孩子情感世界的錨點,是他們對世界初步信任的基礎。

生活固然需要節制,但愛,不必斤斤計較;教養,需要原則,但柔軟,才是真正的堅強。

寫在最後:

那個壓在枕頭底下的哨子,也許幾天後就會被遺忘,但它留在孩子心中的記憶,是某次旅行中被允許歡喜的感受,是一次渴望得以回應的信任,是一段無需言說的親子默契。這樣的記憶不需長久,它只需曾經存在過,就足以照亮他前行的歲月。

教養從來不是說服孩子去理解世界的冷酷,而是透過一次次對愛與節制的回應,引導他看見世界的溫柔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