赚钱就是最快的成长方式
2025-07-22
親愛的朋友:
人生真正的進步,不在於「懂了多少道理」,而在於我們是否以真實的方式,與現實世界發生了連結,是否讓所知所學落在腳下。
這些年來,我常常聽人說:「我懂了很多,可生活還是這般難過。」初聽這句話,總覺得有種知識與命運之間的荒涼;可愈思愈深,才發現這句話的隱痛,並不在於命運難以掌握,而是「懂」的方式本就虛妄。許多人所謂的「懂」,其實從未落實於行動,更未經過現實的驗證。它像一朵沒有根的花,開得再好看,也經不起風一吹。
知而不行,不是真知;知而能行,才是生命中點燃的火光。
世間很多道理,聽起來都像是真理。有人說誠信最重,有人說圓滑才能生存;有人說要堅持理想,有人說人要懂得適時放棄。這些話各自成章,聽時似有道理,細想卻彼此牴觸。於是,我們在這些道理的縫隙中疲於奔命,左顧右盼,最後發現:每一種價值觀,都像夜路裡的燈影,看得見、卻難靠近。
所以,我開始學會收回對「道理」的依戀,把目光投向生活中真正有回饋的事物——其中最直接的,便是:是否讓自己有能力創造價值,是否能藉由這份價值,與世界交換,賺得資源,活出獨立。錢不是全部,但它是一個誠實的量尺,它讓我們知道,我們對社會的有用程度。
金錢是世界給出的回聲,是一種清楚的反饋:你被需要了,或者還未被需要。
我們不應將「賺錢」簡化為貪婪、世俗或低俗。它是一個象徵——你是否能為他人解決問題,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需求、流通、溝通、創造的過程。在這過程裡,你會犯錯、會被拒絕、會試錯、會懊悔,但這每一步,都是向內的明照。
曾經,我也經歷過一段困惑時期,讀了許多書,筆記寫了厚厚幾本,彷彿擁有了智慧。可當現實來敲門時,那些書上的智慧卻無處可用。我開始懷疑:我是否真的成長了?那時我意識到,唯有當所學之知,能穿越腦海、穿過手掌,最終化為對他人的幫助,成為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,才能算是真實的進步。
若無結果可見,再深的道理也只是自我陶醉。
這世界的語言多得令人迷失,但金錢這個語言是清晰的。你做得好,它就流向你;你做得差,它便遠離你。它不是絕對的正義,但它是這個系統裡最接近公平的測量器。當我們用這個標尺來衡量成長,才能避免陷入那種「自我感動型努力」——學了無數技術,卻沒一樣能落地;做了許多筆記,卻無一能變現;以為自己在進步,其實只是多了些幻覺。
很多人會說:「我不是為了賺錢才學這個的,我是為了熱愛。」我尊重熱愛,也理解情懷,但我也想問:你的熱愛,是否有讓你成為一個對世界更有貢獻的人?你學的東西,是不是只有你自己覺得有用?倘若如此,或許那不是成長,只是娛樂。
真正的學習,不是向內堆疊資訊,而是向外構建價值網絡。
我們常聽人說:「先學會,再尋機會。」但我愈來愈明白,機會永遠比學習更重要。不是放棄學習,而是學習的方向,要圍繞真實的問題、圍繞市場與人群的需要。這是最艱難的一步,因為它意味著我們要走出自我舒適的心靈花園,去面對別人的評價、拒絕與冷漠。但這也是最真實的一步,因為唯有這樣,學習才有了根。
我開始反過來走:先找到一個能創造收入的切口,然後針對這個切口,回頭補所需技能。這樣的學習是高效的,是有壓力的,也是逼著人真正改變的。學不是為了增加知識總量,而是為了解決問題。這就像一場內在革命——知識不再是裝飾,而是一把能開門的鑰匙。
沒有實踐過的道理,不足以說懂;沒有市場檢驗過的能力,不足以說強。
所以當我再次聽到「我懂了很多道理」這句話時,我內心泛起一絲柔和的悲憫。不是輕視,而是看見一種停留在自我敘事中的孤獨。我們太習慣用語言安慰自己了,而不是讓現實塑造自己。可是啊,成長從不是溫柔的事,它是一場自我欺瞞的破除,是一次又一次讓幻想破滅的過程。
這世界從不缺知識,也不缺講道理的人,缺的是那些真正敢於讓自己成為市場一部分的人——他們把知識換成服務,把理解變成產品,把情緒轉為行動。他們明白一件事:唯有讓世界買單,你的理解才不是空言。
最深刻的頓悟,往往不是在寺廟中,而是在帳單前。
當我們真心想解決「為何過不好這一生」的問題,不妨先問問自己:「我提供了什麼,讓他人願意付出?」如果沒有,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識,而是更多參與;不是更多道理,而是更多回應。賺錢,不是俗務,而是一種最實在的修行。
願我們都能放下對「懂」的執念,把人生活成一場不斷驗證的修行,把學習與實踐融為一體。當我們能憑所學所行所創,獲得別人的回報,那才是天地對我們真誠的一聲回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