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力工作者最好的休息方式,不是睡觉……
2025-07-22
親愛的朋友:
真正的休息,不是躲避,不是麻痺,而是一種回到自己、重新覺知的旅程。
夜深時,我靜坐在案前,窗外蟬聲已歇,月色如水。一頁頁生活的疲憊,如塵土覆於心頭。而此刻,我不願再用慣常的語言去談「如何恢復精力」,我想說的,是一種更深層的明白——我們為何會累,又如何真正回到安穩清明的狀態。
疲憊的身體,不需要任性地放縱,而需要溫柔地放鬆與調息。
我們習慣將「休息」等同於「不動」,將「躺平」視為補償工作的方式。國慶假期來臨時,許多人報復性熬夜、暴飲暴食,試圖用娛樂抵消生活的壓力。然而,那些日夜顛倒、節奏紊亂的選擇,實則讓身體更加虛耗,心神更加渙散。睡得再多,也難以清醒;躺得再久,依然無力。
曾經我也如此,以為只要斷開工作的繩索,便能回歸輕鬆。直到有一次,我在夜裡連續追劇數小時,次日醒來卻感覺頭昏腦脹,心氣浮躁。那一刻我明白,真正的放鬆,不是隨心所欲的放縱,而是有意識地讓身體歸於節奏、有機地運轉。
放鬆,是靜水流深。是傾聽音樂時讓心沉靜下來,是閱讀時讓視野慢慢展開,是散步時感受風的方向和自己的呼吸。如同老子所說:「虛極靜篤,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」真正的放鬆,是讓萬念稍歇,讓內在的節奏再次與天地合拍。
心的疲累,源自失控感,而療癒的開端,是重新掌握生活的節奏。
在那些明明放假卻無法安然的日子,我們往往不是沒有時間,而是不知道如何使用時間。原本打算讀書、整理、學習,卻一拖再拖;該寫的報告、該做的計畫,一再延後。心裡明明牽掛著事情,卻偏偏讓它們懸在那裡,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。
拖延帶來的不只是工作進度的延遲,更是一種對自我的否定。每天都在心裡與自己對抗,說「等等再做」,但夜深人靜時,又悔恨那未完成的承諾。久而久之,疲憊感積壓成一種慢性消耗,讓人失去生活的掌控感。
後來我學會,每當感到混亂,就靜下心來列清單——寫下想做的事、能做的事、必須做的事。安排一段段時間,讓自己專注完成一件小事。當一件事完成的那一刻,內心的平靜像一滴水落入池中,漣漪擴散開來,那就是掌控感的回歸。
這掌控感不是壓迫自己去完成所有事情,而是在適當的節奏中找回「我在做主」的感受。佛陀曾說:「汝等當知,念念皆在當下。」一個人若能讓當下的念頭與行動一致,哪怕只是洗一個碗、整理一個角落,心也能在其中安頓。
腦的疲憊,不是因為用得太多,而是因為從未真正切換過焦點。
腦力工作者的疲憊,不是肌肉的酸痛,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磨損。長時間思考、解決問題,讓我們的大腦始終處於高張狀態,而這種緊繃不會因睡眠而自然解除。反而越是想放空,越感到腦海雜亂,想休息卻無法真正安靜。
曾有一段時間,我感到靈感枯竭,連寫字都變成一種折磨。那時我決定完全停下與寫作相關的一切,轉而學習繪畫。我驚訝於當我一筆一劃描繪時,內心竟是久違的沉靜與流動。那不是逃避工作,而是讓腦中的另一片區域開展,讓疲憊的部分真正休息。
謝切諾夫的實驗,讓我更堅信這種「剝離」的價值:當大腦某一功能區得以休息,其他區域的活化反而能促進整體的恢復。這就是「以動養靜」的智慧。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「做不一樣的事」,讓自己活在不同的節奏與角度中。
我漸漸理解,休息的本質,不是斷開連結,而是換一種方式與自己連結。就像莊子說的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。」腦的安定,不是來自於停止思考,而是來自於善於變換。
真正的充電,不是外求刺激,而是內在生命感的再一次甦醒。
當我們選擇讀一本自己真正渴望的書,學一樣久違的興趣,或深耕一項從未嘗試的技藝——這不是「忙」,而是一種高質量的休息。因為它不是消耗我們,而是滋養我們。
前谷歌高管吳軍說過:「真正的休息,是從外部世界獲得新的知識與結構。」而我更願說,真正的休息,是重新點燃對生命的好奇與熱愛。當我們再一次對世界張開眼睛,那疲憊的靈魂也便能從光裡復甦。
這些年,我愈來愈相信,每個人的疲倦背後,都有一個更深層的靈魂呼喚——不是渴望休息,而是渴望清明。不是為了躲避現實,而是為了能夠更有力量地回來。
所以,最好的休息,不是逃離,而是一種回歸;不是睡去,而是醒來。
身體的疲憊,需要放鬆與節律;心的疲憊,需要掌控與行動;腦的疲憊,需要剝離與轉換。而這三者的背後,是一種更深的療癒方式:讓自己再一次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,而非被動的消耗者。
人之為人,在於「知而行,行而明」。不是知道應該休息,而是能夠明智地選擇如何休息;不是期待別人為我安排一切,而是親自為自己點上一盞燈。那盞燈,就是覺知;那光亮,就是心的歸處。
願我們每一次休息,都不只是身體的停下,更是心靈的一次深呼吸;不只是遠離塵囂,更是重建秩序與熱愛。願我們的假期,不是過成空白,而是成為充盈的回聲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