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最多10年,教培必死
2025-07-22
教培之死,並非命運的陰謀,而是時代心靈自省的回音。
若說十年前的中國家庭還在用盡全力將孩子推向學業高峰,那種焦灼、盼望與驕傲之情,至今仍縈繞在許多父母的眼神裡。然而,當今的風起雲湧,似乎已悄然改寫這條路的方向。不是誰說了教培該死,而是整個社會的心,已不再共鳴那種「唯分數論價值」的節奏。
當「學歷即命運」的神話破滅,教培自然失去它的根。
曾幾何時,高考是一張船票,是擠進更好人生的唯一碼頭。這張船票太珍貴,以至於千萬家庭不惜花費心力與金錢,只為讓孩子站在更靠前的位置。這個社會的每一寸土地,似乎都回響著「只要你努力學習,就能成功」的口號。可當許多學有所成的青年,卻要隱姓埋名地去送外賣、跑快遞,我心中便泛起了問號:那麼多年來,我們所信仰的東西,真的沒有出錯嗎?
我並不懷疑知識的力量,也不否定教育的意義。但若教育只能產生一群缺乏實用能力、無法自立的人,這種教育,是否已經與原初的良知漸行漸遠?當大學畢業生遍地皆是,用人單位也早已從「看學歷」轉向「看經驗」。我們曾經崇敬的高等學府,如今也無法保證一份穩定的職業,更別說幸福的生活。
教培,是一場為了追趕幻影而構建的機器,最終只碾壓了童年與家庭。
曾見過一位母親,將三分之一的工資交給補習班,只為孩子能在模擬考中往前擠一名。她並非貪心,只是恐懼孩子會被世界拋下。而孩子呢?小小的肩膀上背著密密麻麻的練習冊與習題本,眼裡沒有星辰,只有分數。當然他們可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,但若問他們,記得童年裡最快樂的畫面是什麼?可能會答不上來。
這不是教育的罪,而是我們曾集體陷入一場錯誤共識的迷夢——以為成績等同能力,以為分數就是未來。而這一夢,從孩子的歡笑中抽走了色彩,從家庭的餐桌上奪走了溫柔。
世代價值觀的轉變,是教培真正走向終局的「天機」。
人心變了,風向也就跟著變了。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,孩子並非一張投資報表。他們開始問:「如果我孩子不是清北那一檔,那麼這些補課,到底還有多少意義?」這不是退讓,而是清醒。他們看到,那些不是頂尖高校出身的孩子,最終與其他普通畢業生站在相似的起點,甚至相似的命運。
這種醒悟從成績最末端的家庭開始,然後漸漸蔓延至中等生,再蔓延到所有不願再「拿孩子去賭明天」的家長。他們不再願意在看不見確定性的路上,付出確定的金錢與情感。他們想給孩子一種可見的生活,一種踏實的未來,哪怕這條路不叫「985」,不叫「研究生」。
不再擠向同一個出口,是這一代家長和孩子的真正覺醒。
我有個朋友,是個中專出身的汽修學徒。他沒有補過課,也未考過一本。但他手藝不錯,人誠懇,收入穩定,有空時還愛琢磨攝影。說他沒出息嗎?可他每天都活得實在、坦蕩,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也知道為何而做。我曾問他是否羨慕那些「學霸」?他笑說:「有的東西,我學不來。但這手藝,餓不著我。」
這種務實,是我愈來愈多從一線城市父母中看到的神情。他們不再焦慮孩子是否成為天才,而開始關心孩子是否能踏實做人。他們不再尋求名校光環的庇佑,而開始尋找興趣與能力的匹配點。他們不再幻想高考的奇蹟,而是從初中就慢慢幫孩子鋪好另外一條可走之路。
當家長的期待與現實同步,教培的舞台就會漸漸安靜下來。
教培之所以能成為過去十年的巨獸,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聰明,而是因為父母的心中有太多焦慮。焦慮於未知的未來,焦慮於層層競爭,焦慮於孩子稍一懈怠便被世界拋棄。這些焦慮堆成了課桌前一雙雙失去童趣的眼神,也撐起了無數教育機構的營收報表。
可當這份焦慮被現實打回原形——高學歷也不再代表好工作,高投入也未必有高回報時,人心會自動調整。這不是政策所能主導的,而是人性中最深層的經濟理性:若無價值,自會退出。
教育的本心,從來不在「競爭」二字,而在於培養一個完整的人。
我記得王陽明說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若教出的孩子,只知道應試,卻無行動之能力,這知也就如浮雲。而若我們的教育,只教會孩子如何超越他人,而非如何與自己和平共處,那這教育,也便離心遠矣。
孔子也說:「教育無類。」意思是,教育不該有高低貴賤之分。而現代的補習文化、教培市場,卻恰恰在將教育變成一場高價競拍,一場對人性的扭曲。這樣的教育體系,終將回歸土壤,重新找尋它該有的初心。
教培的終結,不是終點,而是教育返璞歸真的開端。
未來十年,教培或許仍會頑強掙扎,但它的黃金時代已過。真正會長存下來的,是那些能夠因材施教、因人而異的良心導師,是那些不再只問分數,而是問孩子「你快不快樂」「你要不要再試一次」的教育者。
教育,不該是工業流水線,也不該是軍事訓練場。教育,是在田野裡種一棵樹,不急著結果,只希望它終能自立、自開、自展。若有一天,天下父母都能這樣望著孩子,那麼,無論高考是否仍在,學歷是否仍貴,教育也就有了它該有的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