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高铁上,我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全过程”:有穷气的家庭,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
2025-07-22

一個孩子變得自卑的過程,往往不是因為缺錢,而是因為父母的心太窮。

那天在高鐵上,我靜靜地坐著,列車如時間長河穿過北方冬日的荒涼。耳邊傳來孩子愉快的聲音,他捧著三份盒飯,像剛發現寶藏的小小探險家,臉上寫著「我想讓你們也一起嘗嘗我挑的好味道」。但這份熱情,還沒來得及分享,就被母親冰冷的責備一一撕碎——飯太貴,花太多,退掉。男孩站在餐車前默默抽泣,退掉那兩份飯時,他也像退掉了那點點為愛花費的勇氣。

那一幕刺痛了我。不是因為錢,而是因為那份無聲的羞辱。那是從內而外的潰散,讓孩子第一次感到:「我花太多;我做錯了;我不值得。」

心窮的父母,不知不覺給孩子種下了「不配得感」。

「不值得」,這三個字,在孩子的世界裡如寒霜般鋪天蓋地地降臨。哪怕他們什麼都不缺,若父母總是以節省之名壓抑孩子的願望,否定他們的感受,孩子會開始懷疑:「我是不是真的太過奢望了?」

一位朋友曾告訴我,她小時候家中其實並不貧困,卻總被灌輸「我們家很窮」的觀念。她想學舞蹈,母親說:「那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才做的事。」她愛上漂亮的娃娃,母親說:「玩具不值錢,別人炫耀是他們浪費錢。」

她說自己從沒去過大商場,總覺得那是「不屬於我」的地方。後來談戀愛,相親見到條件好的對象,她第一反應是:「我配不上。」那句從未說出口的話,其實是母親年復一年用生活方式刻進她心裡的。

有些人窮得不是口袋,是心。他們總是害怕失去,擔心浪費,緊抓著一點點「算計」來證明自己有掌控力。可這樣的父母,給不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感,只會在無形中讓孩子活在「我不值得」的陰影裡。

孩子的補償行為,是對童年失衡的本能反撲。

有個女孩分享過,她小時候總穿著爸爸的舊衣服,連一條像樣的裙子都沒有。上大學後,她開始瘋狂購物,衣櫃永遠塞不滿,每次點擊「下單」,都有種被補償的快感。但這快感很快會被焦慮取代,因為那個匱乏的自我依然沒有被真正看見。

阿德勒說,過度補償是自卑感的外殼。當孩子從小被灌輸「你不能要太多」「你不能想太好」「你配不上這個」,那種自卑就會如影隨形。等他們長大,開始能掌控金錢時,就會用消費來填補過往的匱乏。

這不是物質的貪婪,而是情感的補償。許多成年人癡迷於童年玩具、收藏、動漫,甚至某種特定的食物,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本身,而是它們與「被剝奪的童年」緊緊相連。

比起金錢的缺乏,更深的痛,是孩子未曾被善待過的欲望。

父母真正的格局,不在於給孩子多少,而在於能否給孩子內心的富足感。

我曾見過一位清潔阿姨,穿著舊衣卻笑容滿面。她的孩子總是乾淨整潔,背著整齊的書包,她會跟他說:「媽媽現在能力有限,買不起,但你值得更好的,媽媽會努力。你也要努力,讓自己有更多選擇。」

那句「你值得」,是她所能給出的最真摯的祝福。她沒有哭窮,也沒裝富。她如實地承認現狀,卻也讓孩子看到希望,而不是羞愧。

心富的父母,不一定有錢,但一定有溫度。他們不會把匱乏變成抱怨,也不會用犧牲的口吻來勒索孩子。他們知道,一個人再窮,也不能剝奪孩子「想要」的自由。他們願意傾聽孩子的願望,也願意說:「這不是不可以,只是現在還沒辦法,但你值得。」

真正的教育,是讓孩子學會從內而外地相信:我可以擁有;我值得擁有。

當一個孩子從小被賦予選擇的尊重與願望的空間,他的靈魂會自然長出力量。那不是驕縱,而是信任的種子。當他長大,就不會因為別人一句「你不夠好」而崩潰,也不會因為金錢的波動而自卑。因為他早就知道: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靠證明。

也因此,我們更該警醒那些看似無害的語言——

「高鐵飯太貴了,你怎麼亂花錢!」

「我們家這麼窮,你還想要那個?」

「你知道爸媽為你付出了多少嗎?」

這些話背後,無不夾雜著壓力、道德債務與價值否定。一個孩子若從小就在這樣的語境中長大,就算長大成人,他的心也可能像玻璃一樣脆弱。

讓孩子內心豐盈的方式,是父母先成為內在充足的人。

父母若總是焦慮、計較,生活中充滿「不夠」「不行」「沒辦法」,孩子自然也會學會這一套思維模式。反之,父母若能在困境中依然樂觀,在平凡中仍保留對生活的熱愛,那孩子的心,便會自然豐盈。

若你問我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我會說:

不是錢,不是房子,不是名校,而是一顆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心。

這樣的心,會在風雨中不碎,在失落時不崩,在孤獨中也能自燃。

所以當下次孩子做了「不該做」的選擇時,別急著責備或哭窮。請先問問自己:我是否能用一種不傷他尊嚴的方式,讓他學會分寸,而不是羞愧?我是否能溫柔地說明,讓他明白金錢的來處,同時不剝奪他「想為父母做點什麼」的熱忱?

人窮並不是過錯,心窮才是真正的束縛。

讓我們從不哭窮開始,也不炫富,誠實而有尊嚴地生活著,帶著孩子一起學會:我可以沒有,但我不覺得卑微;我可以想要,也可以等待;我不奢望一切,但我值得選擇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