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你的赚钱顺序错了
2025-07-22

賺錢之道,從不是「我會什麼」,而是「他人缺什麼」。

我時常靜坐於窗前,看著日光穿過樹影斑駁地落在茶杯邊緣。許多人問我,如何才能賺到錢?怎樣才能不再為三餐奔波,不再為房租而焦慮。我沉默許久,答他們:「你錯在一開始,就走錯了順序。」

我們從小便被教導,要先學好知識,再考進名校,然後進入一個穩定的崗位,靠著「會的東西」換取報酬。可這樣的邏輯,似乎有什麼地方不對勁。學問學了十年、十五年,卻未必能換來一份稱心的收入;而另一人,或許初中未畢業,卻在街頭擺攤養活全家。那麼問題不在於是否學過,而在於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。

真正能讓你賺錢的,不是你擁有什麼,而是你能交付什麼。

有一回,我與一位做設計的朋友對談。他滿腹才華,作品精美,但工作總是不穩定。我問他:「你為何不多談幾個案子?」他說:「我作品這麼好,為什麼沒人主動來找我?」我笑了笑:「因為這世界不是看你能畫得多美,而是看你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。」

這時代不再是資源分配的年代,而是價值創造的年代。沒有人會為你的才華買單,除非你的才華能解他人的燃眉之急。那些真正能賺到錢的人,常常不是最會的,而是最敏感於需求的。見到別人缺什麼,就能想到怎麼補上;發現別人不要什麼,就能想到怎麼轉化它為新價值。

若能放下自我中心的「我會不會」,改以他人需求為起點,賺錢這件事,反倒變得自然。

這不是技術問題,是思維順序的問題。多數人思考如何賺錢時,總想:「我會什麼?我能賣什麼?」但高段位的人,則反過來:「他們要什麼?缺什麼?我會不會不是關鍵,我能不能解決才重要。」

這樣的人,哪怕什麼都不會,也能跑通生意。他先把需求抓住,再去兜攬會的人來做。他先簽單,後整隊。他先交付,後學習。他不在乎自己一開始是「誰」,他在乎的是自己能「給」什麼。

這便是利他之道,也是老莊所言的「無為而治」之微妙。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不以我為出發,不執著於形式,只隨勢而行,順流而生。

想賺大錢,別急著問「我值多少」,而要先問「我在哪裡被需要」。

我曾在夜半醒來,翻看過往日記。那些年,我花太多時間在磨一項技能,總想著等它成熟後再去「尋找對應的機會」。但機會是等不來的,它如風,只來敲那開著窗的人。

若我們總緊閉窗戶,只等待風來,恐怕一輩子都只是期待;唯有敞開心門,主動踏出一步,試著讓自己與這世界交手,才會發現:機會,早在我們主動出擊的那一刻,已經生成。

就像有位朋友說過,他每天思考的不是「今天我能賣什麼」,而是「今天世界需要什麼」。這樣的思維,讓他三年創下數百萬營收,且不靠人脈,不靠資本,只靠察覺與行動。

先找到單子,再決定如何交付,是這時代最有效率的生財之道。

傳統的思維是先武裝自己、鑄成利劍,再去尋找敵人;而當代的生意人則是先聽見江湖的喊聲,再決定自己是刀是劍,還是只需一顆棋子。

這思維之變,亦是認知之變,是將「價值」的核心,從自我轉向他人。當你發現人們願意為某件事付錢,不管你會不會做這件事,都可以開始經營:你可以學、可以找人合作、可以重組資源。你不需要親力親為,你只需要成為那個能讓價值流動起來的起點。

這不是投機,是通透。就像水不需成為雲,才能滋養田地,它只需找到出路。

市場不看你的履歷,只看你的解決方案。

無數大學生在畢業後陷入焦慮,手中有證書,卻找不到匹配的收入。他們困惑,為何我讀書十多年,卻不如一個開小店的攤販?那是因為市場從來不賞賜勤奮,它只回應需求。你做對了事,哪怕只是一次微小的匹配,也能換來實際的報酬;你若執著於「我該被怎麼對待」,而忽視「他們真正要什麼」,則永遠與機會失之交臂。

這世界不冷酷,它只是中立。你給它什麼樣的價值,它便給你什麼樣的報酬。若你什麼都不給,它便什麼都不回應。

人生從來不是單線道,學歷與技能只是保障,真正能走出路來的,是那顆善察的心。

我見過許多人,一輩子在強化自己的某項技能,卻從不關心別人是否需要這技能。他們像是拚命砍柴的人,不曾抬頭看看,市場是否還燒柴。他們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,就自然會被看見。但世界不是舞台,沒有聚光燈替你等候。

你若不能主動舉手說:「我能幫你解決這件事」,那麼哪怕你本事再大,也只是自我陶醉的孤島。

真正的高手,從不固守身份,而是柔軟地對應每一次需求。

若有一日你一無所有,無名、無資源、無背景,該怎麼辦?答案並不悲觀。真正能讓你再次翻身的,不是你背過多少書,不是你認識多少人,而是你是否仍然保有一種敏銳:發現需求、呼應機會、願意起步、甘於平凡。

這份從混沌中識出秩序的能力,是任何學歷證書都無法取代的。而這能力,也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願意去聽,願意去看,願意在一次次被拒絕中,仍保有一分「我還能再試一次」的堅韌。

賺錢的順序,從來不是「我有了什麼」才開始,而是「我願做什麼」開始。

願我們都能在日常中學會一種看見——不是看見自己有多苦、多難、多不被理解,而是看見這世界,每日每刻,都有人在尋求幫助、解法、與連結。

你只需安靜地,把自己準備成一塊橋梁,一束光,一個能被需要的存在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