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活著,不是為了回應他人的提醒,而是為了回應內心的呼喚
2025-07-21
提醒若過頭,便如水過田埂,初看滋養,久而枯澀。
靜夜無聲,我坐在書房一隅,想起白日裡一位年輕學子的問題:「老師,為何我越是被提醒,越不想做事了?」我沉吟片刻,沒有急於作答,只是望著窗外夜色漸深,心中浮現出那久藏不語的一句:過度提醒,會損害內驅力。
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心理勸語,而是一個人性深處的自然規律。如同草木生長,自有向陽之勢,若日日拔苗助長,終將斷根。人的心,亦如此。提醒若成了控制,鼓勵若變成壓力,本是由內燃起的動機,反而被外力覆蓋了那本初的光。
真正的動力,從來不是「被要求」,而是「被點醒」。
我記得年少時讀書,最怕的是母親一再叮嚀:「該寫作業了!快去背書!」那時我明知她是好意,可每多一句催促,我便多一份抗拒。後來,我才明白,那不是我不想學,而是我失去了主動選擇的空間——我的心,已經不是為了探索,而是為了逃避。
內驅力,是一種無聲的召喚,它來自對某事的真實熱愛、真實關切、真實想完成它的渴望。它如泉水,悄悄湧出,若你不打擾,它自然潺潺。但若天天提著桶來催它,它便會畏懼、退縮、乾涸。因為它知道,它不是為了「完成任務」而活的。
提醒,其實應如清風拂面,不是扯著嗓子喊。若我們願意相信人心本善、性本勤,便能理解:多數人不是不想做事,而是不想被操控。我們要做的,不是提醒得更頻繁,而是點燃那內心的火苗。
每一次無聲的陪伴,遠勝千百句督促。
我想起一位曾教過我的長者。他從不多話,只在我苦悶時泡杯茶、遞本書、留盞燈。他不問我進度,也不給我計劃表,但我總是忍不住想讓他看到我的努力。那時我才明白,一個人若真被看見、被相信,他的心會自己生長出想「做得更好」的力量。
過度提醒的問題,不在提醒本身,而在提醒背後那種「我不相信你會做」的預設。這種信號,是對內驅力最深的打擊。因為被懷疑的那一刻,我們便不再是行動的主人,而是被驅策的執行者。
信任,才是最強的提醒。若我們能對一個人說:「我知道你會在你覺得對的時候,完成這件事」,那麼這句話會像一顆種子,靜靜落入對方心中,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。
內驅力的毀滅,往往是從「好意的干涉」開始。
父母的關心、師長的責任、領導的期待,常常出於善意,但這份善意若不懂得節制,就容易成為無形的壓力。越是期待,越是密集提醒,便越容易讓對方陷入「為了不辜負」而行動的模式。而這種行動方式,是消耗性的,而非滋養性的。
長此以往,人便失去了為自己選擇的權利,也遺忘了自己想做這件事的初心。外在的語言取代了內在的聲音,於是我們習慣了等待命令、完成任務、獲得評價,而不是自我探索、自我驅動、自我實現。
這樣的內在凋零,遠比懶惰更可惜。因為它不是選擇了放棄,而是被迫地放棄了選擇。
寫作如此,學習如此,做人亦如此。
我見過太多人,在寫作這件事上,因過度被教導「怎麼寫」、被要求「寫什麼」、被提醒「寫多少」,而逐漸喪失了寫作的愉悅。當「表達自己」變成了「完成任務」,原本該自由飛翔的靈魂,反而被困在格式與指標之中。
但寫作真正動人的,是那份源於自發的傾訴。那是因為你「非寫不可」才寫的,不是因為別人說你「該寫了」才寫的。只有這樣的文字,才會帶著熱度、帶著真實、帶著你自己。
人生也是這樣。我們想為某人努力,想實現某個夢想,想追求某種價值,若那是來自內心的聲音,它就會持久、柔韌、不屈。但若是來自反覆的提醒與期待,終究會讓我們疲憊、倦怠、逃離。
最好的提醒,是讓人想起「自己想要什麼」。
有時候,一句安靜的提問,比千百次的督促都來得有效。比如:「你最近有什麼是自己想做、但還沒動手的嗎?」這樣的問題,不是命令,而是邀請。邀請我們回到自己的心中,去聽一聽,那真正屬於我們的聲音。
這份聲音,才是內驅力的源泉。不是為了應付,不是為了合格,不是為了表現,而是為了真實地活著。
如果我們願意放下控制的慾望,給自己和他人留出自由的空間,那麼每一份內在的熱情,便會在適當的時機,自然甦醒。
提醒是必要的,但過度是多餘的。
提醒如水,過少則枯,過多則淹。適量的提醒,是清風,是問候,是引導。但一旦過量,便會從善意變成壓力,從關心變成操控。真正的智慧,是懂得何時停下提醒,改為等待;懂得何時放下話語,改為陪伴。
因為每一個人,都是一顆自帶方向的種子,只需適當的陽光與時間,它便能長成自己的模樣。你不必天天去說「長吧」,只需靜靜守著,時不時澆點水,吹吹風,它自然就懂。
我們活著,不是為了回應他人的提醒,而是為了回應內心的呼喚。
這世界上,值得我們一生追尋的事物,不會需要別人天天提醒。真正屬於我們的事,會在清晨醒來時、夜深人靜時、走路發呆時,自動浮現心頭。那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所以,願我們都成為彼此最溫柔的提醒者——不是不說話,而是不打擾;不是不關心,而是不操控;不是不提醒,而是適時點燈。
如此,我們的心,才能真正自由而堅定地走向該走的路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