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觉常在
2025-07-21
本覺如月,不增不減,不來不去,只待雲開自明。
「本覺常在」,是我近年最喜歡的一句話。初讀時,只覺古意清遠,似有高僧低聲誦出;可當我靜坐於心中細細體會,才驚覺那是一句極其溫柔的真話——它不講方法,不教修行,只是在輕輕提醒:你不是要去成為什麼,而只是回來。那本來就有的明亮,從未熄滅,只是偶爾為塵封所蔽,如月被雲遮。
我們時常追問:「我怎樣才能醒來?」可這問題的起點,已經暗藏誤解。真正的醒來,不是抵達一個新的地方,不是從黑暗中跑向光明,而是發現:原來光從未離開,只是我不曾轉身面對。那份清明、安然、澄澈,其實從未遠去——它只是被我們的焦慮、慾望、比較、恐懼層層遮住。當這些雜念如雲消散,真我之光便自然現前。
覺性從來不離,只因我們誤以為「迷」是真。
有一次走在初春的山路上,我停下腳步,看見一株野梅靜靜開著。那種無需證明的綻放,讓我心裡忽然一空——我們何時開始,將覺醒當成目標,把修行當成績效,把靈性當成逃避現實的門票?其實,真正的覺醒,是願意此刻站住,不再逃,不再求。不是向前走一步,而是回頭照見——我從未迷失,只是一時忘了自己是誰。
這也讓我想起《大乘起信論》中那句話:「迷時即是本覺,悟時仍是本覺。」一切幻相,皆自本覺所現;一切覺知,亦不離此心。迷與悟,只是心之動靜,覺性本無增減。這樣的體會,不是概念,而是一種由內而生的深沈信任:我知道,即便我此刻還迷惘、還不堪,內裡的那一道光,依舊如故,沒有嫌棄,沒有退縮,只是靜靜等待。
我們以為要修什麼,其實只是要放下什麼。
人心的矛盾之處,在於它一邊嚮往安住,一邊又忍不住在每個念頭中奔波。這些年來,我也常常問自己:我到底在忙些什麼?到底是誰在不斷追逐一個更好、更圓滿的「我」?可當我把這個追問反覆寫進日記、靜靜坐在窗邊不語時,我才緩緩明白——覺性不是要努力擁有的,而是我們放下「非它」之後,自然流露出來的。
每一次真正的放下,都是一次對「本覺」的回應。有時是一場誤會後選擇沉默,不去證明自己;有時是在情緒翻湧時,停下腳步,陪著那個難過的自己坐一會;有時是對他人善意地微笑,哪怕心中未必完全理解。這些看似日常、無功的舉動,其實都來自那個「本來明淨的心」,它不需要做出什麼,只需不再與之對抗。
真正的安心,不在外境,而在於信任這顆心的明亮本性。
我曾在一位老和尚身上看到這樣的寧靜。他說話緩慢,笑容溫和,即便談及生死,也如說飲茶般平常。我問他為何如此安然,他笑道:「心若如鏡,自然不染塵埃。不是塵不來,是不再黏。」我當時聽了只是點頭,但多年後,當我經歷過波折與起伏,再回憶起他的眼神,才真正感受到:所謂「本覺常在」,說的不是某種高深禪理,而是一種無論身處何境,都能不離本心的安穩。
這樣的安穩,是一種知天命卻不認命,是一種清楚自己有限,卻又願意無盡奉獻的心態。它不是來自抗爭,而是來自深刻的看見:原來我本無缺。原來我所追尋的一切答案,早已住在我的心中,只等我有勇氣安靜下來,與它相見。
當我們真心相信「本覺常在」,生命的一切就都有了溫度。
從此以後,我不再強求每一篇文章都要驚人、不再逼迫自己在人群中表現什麼,也不再懼怕一時的失落或懈怠。我開始更柔軟地對待身邊的人,也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局限。不是因為我更「修得好」,而是因為我開始相信:無論我現在是什麼模樣,那道覺性的光,從未遠離。
甚至,我開始看到別人心中的光——即使他們此刻迷惘、躁動、困頓,我也願意更耐心地陪著他們,因為我知道:那光也在他們裡面。只是雲多了些,風急了些,但本月依舊不動,萬古常明。
「本覺常在」,不是一句知識的口訣,而是一種生命的呼吸節奏。
它提醒我們:真正的修行不是變成更好的人,而是變回真實的人。不是去追求清淨,而是相信混亂中依然有光;不是等待成佛那天,而是在今天的柴米油鹽裡,守住那顆不動的心。
這份信心,不在語言,不靠理解,只能在每一個回到內心的時刻被真實地體驗到。那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溫熱,如夜裡微燈,雖不耀眼,卻照見整個世界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