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只要你不是你自己,你就是一切
2025-07-21

真正的自己,其實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形狀,而是一種靈性的覺知。

夜深人靜,我獨自坐在窗前,月光灑在書桌上,有一瞬間,我忽然明白了那句話的意思:「只要你不是你自己,你就是一切。」這句話初聽之下,像是佯狂之言,卻愈思愈有味,像一滴露珠落入心湖,波紋漸開,漸深,漸廣。

我們從小被教導要「做自己」,可那個“自己”往往被定義為一組性格、一種風格、一張臉、一份職業、乃至一套可被描述的履歷。而當我們緊緊執著於那樣的「自己」,彷彿世界只能用我們這副身體、這顆腦袋去經驗,那麼我們其實就關上了所有能通往萬物的門。

可若有一天,你不再緊緊捧著這個「我」——不再時時維護形象、堅持立場、固守成見;不再怕輸、不再怕變、不再怕不被理解;當你放下了「我是誰」這個執著,那麼你會驚覺:你原來可以是所有人。

當我們不再執著於「我是誰」,才真正開始與萬物合一。

心如明鏡台,無物可掛時,照見的是整個天地。

曾經,我也執著於自己的定位——我是這樣的人、我不做那樣的事、我說話有自己的風格、我不混圈子、我不迎合。但這樣的「原則」久而久之變成了一道道看不見的牆,把我與他人、與生命、與變化隔開了。慢慢地,我不敢變、不願變、不能變,於是便失去了流動。

直到有一天,我在山中行走,看見溪水繞過石頭,照進陽光裡,閃閃爍爍地前行,不問目的,不說話。我忽然意識到:它不需堅持成為水,它只需流動,就自然成為一切。當我開始願意讓自己如水一般,去感知、去吸收、去融化,生命竟然變得寬廣起來。

我們與萬物本無二致,只是念念執著於自我,以為唯有堅守所謂的「自己」,才能不被世界吞沒。可殊不知,那個我們緊握不放的「我」,正是我們與萬物隔絕的起點。

你不是你自己的那一刻,你成為了一切生命的鏡子。

這世上沒有一種「我」是永恆不變的,若有,那只是記憶與慣性的假象。而一個真正覺醒的人,不是誰都不像,而是能隨處成其所是,如水入器,如雲入空,如心入境。

我見過這樣的人,他安靜地走進一間屋子,無需發言,眾人便感到清涼;他說話時語調平常,卻總能在對話中點破核心;他不表現自己,卻總讓人想靠近。他不是特別像誰,也不特別不像誰——他只是放下了「做自己」的執念,願意成為一切正在發生的生命。

這樣的人,其實不是消失了自己,而是回到了一個更深的自己——那個不執著、能承載、能傾聽、能回應萬物的自己。他的存在像夜晚的燈塔,自己並不喧囂,卻照見他人的方向。

當你願意「不是你自己」,你會與這個世界更深地相遇。

你會開始真正聽懂別人說話的意思,而不急著回應;你會願意試著穿別人的鞋走一段路,而不急著堅持己見;你會發現自己也能哭,也能軟弱,也能沒主見,也能重新學習,因為你不再是那個被設定的「我」。

這種彈性,不是迎合,而是慈悲;不是無我,而是無執。當你願意放下形象的堅固、意見的頑固、個性的標榜,你的心會變得柔軟,世界會變得親切,生命會變得豐盈。

如佛所言:無我,方能容萬有。當你從一滴水中放下對「我是水」的認同,你就成了江河湖海,成了雲霧雨雪。不是你消失了,而是你擴大了。

一切真正的自由,都來自不再執著於我是誰。

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「建構自我」這件事上,把人生變成一場角色扮演。其實人生不是演一個角色,而是學會隨時從角色中出來,做回一個純粹的覺知者。當你願意穿越所有身份的界線,不再執著「我該是什麼樣子」,你才真正擁有了生命的主權。

那時你會發現:你不再需要「做自己」,因為你已經能「做萬物」。你能為別人流淚,為世界悲喜,能與孩子同樂,與老人同靜,與花草同息,與風雨同行。你不只是你,而是這一切正在發生的「當下」之中無限的你。

這,便是「只要你不是你自己,你就是一切」的深義。

願我們都能從「我是誰」的念中放下,從狹窄的自我中走出,像一盞溫柔的燈,在夜裡靜靜地發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