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把儿子“养废”后,我才明白:最愚蠢的教育,就是“静待花开”
2025-07-21

在歲月的靜水中,一朵花的綻放從不喧囂。然而為人父母的我,曾在焦慮與期待中,把這本該靜靜開放的花朵,扯得七零八落。直到將孩子「養廢」,我才開始明白:「靜待花開」從來不是一場袖手旁觀的修行,而是一種既放手又用心的修養,是以柔軟守住原則、以慈悲導引成長的道心。

真正的「靜待花開」,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選擇適時地退一步,用心陪他走一步。
曾經的我,以為嚴管是愛的最好體現。我制定時間表、設懲罰制度,從字跡到計算,從態度到結果,一一盯緊。錯一題罰十道,寫不好便重寫。我的語氣如刀,我的眼神如鞭,我的愛,變成了孩子眼中的壓力器與指責槍。那時我天真地相信:「只要他改掉壞習慣,自然就會變得自律。」卻沒料到,孩子的心在一次次吼叫與打罵中漸漸封閉,而我在高壓控制裡種下了叛逆的種子。

後來,我嘗試放手。可那不是寬容的放手,而是帶著失望與諷刺的鬆手。我以冷漠回應孩子的混亂,內心的預設不再是「他能變好」,而是「你看他果然不行」。這種看戲般的放手,本質仍是一種操控——我不再出聲,但我的期待與批判,藏在每一次沉默與黑臉中。孩子感受得到,於是他不是自由了,而是失控了。他用遊戲對抗我,用頹廢反擊我,用沉默懲罰我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明白:孩子不是一株花,而是一個有靈魂、有感受的生命。他不缺規則,而是缺愛中的信任。

一個孩子的失控,不是懶惰的結果,而是價值感崩塌的反映。
曾經我誤以為孩子拖拉、粗心、逃避,是因為懶散。後來我才明白,那是他在心中悄悄築起一道自我保護的牆。當他一次次在學習中被否定、被嘲諷、被貼標籤,他的內在早已不相信自己能學好。當一個孩子心裡認定「我就是不行」,那他對每一份作業的態度自然是應付、躲避、推託。

孩子其實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他不知道為何而努力。他無法從學習中獲得尊重與成就,反而常常換來怒罵與比較。這樣的學習,是一場他注定會輸的戰爭,而唯一能保住自我尊嚴的方式,就是乾脆退出這場遊戲。表面看來,是他拋下學業,實則,是我們先拋下了他心中那點微光。

修補關係,是教育真正的開始;讓孩子重新信任,是通往自律的唯一途徑。
我開始沉下心,學習兒童心理學、研究親子教育,不是為了成為專家,而是為了重新理解我眼前這個正在迷失的孩子。我不再將目光鎖在成績上,而是開始關注:他今天的情緒如何?他的眼神裡是否有光?他最近有沒有哪怕一點點進步,是我沒注意到的?

我學會閉嘴、閉眼,不再糾纏於他的手機、不再追問作業完成度,而是在旁邊靜靜放下飯菜、寫上便條、說一句輕柔的「記得吃飯」。我不再冷處理他對遊戲的熱情,而是用平和的語氣去問他:「這遊戲哪裡好玩?」我開始讓孩子感受到:我愛他,不是因為他成績好壞,而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,這份愛無條件、不綁定。

慢慢地,孩子的態度開始鬆動。不是一夜改變,而是從一點點:他不再怒吼、不再推開我、願意一起吃飯、偶爾分享一點學校的事。這些細微的裂縫,是光照進來的起點。原來,孩子也渴望連結,只是過往我們築起的牆太高,讓他無從靠近。

真正能喚醒孩子內驅力的,是讓他看見自己的力量,而不是感受我們的壓力。
我開始學著欣賞孩子的優點。當我發現他物理題做得不錯時,不再急著點評或指導,而是請教他:「這題我不太懂,你怎麼想到這一步的?」他眼中閃著光,像個老師般講解,我則認真聆聽,給予最真誠的稱讚:「媽媽讀書時最怕物理,看來你比我厲害多了。」

那一刻,我看見了他的自信發芽。他開始在物理上多花心思,自學新知,甚至喜歡起被表揚的感覺。他的老師也開始發現他的轉變,公開表揚他,說他是進步最快的學生。他高興得合不攏嘴,晚上回來還不斷重複老師的話。

這時我才真正明白:一個孩子不是需要被推動,而是需要被喚醒。他內在本就有向上的能量,只是過去我們用批評、焦慮與逼迫,把它壓得太深。當一個孩子相信自己「可以」,他才會想去「做到」。

教育的本質,是用信任取代控制,用陪伴取代焦慮。
我們太習慣預設孩子會變好,卻忽略了「變好」的路上,需要多少柔軟的引導與真誠的陪伴。真正的「靜待花開」,從不是兩手一攤地坐視,也不是冷眼旁觀的嘲笑。而是耐心鋪路、用心澆水、靜靜守候。不是看他是否立即開花,而是確信他終將開花。

如今,我的孩子仍未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。他的成績中等,有些科目仍讓人頭疼。但我已不再慌亂。因為我看見他的心開始發亮,我感受到他對生活有了期待。我知道,這株花,正在沉默地生長,終將在某個晨光初現的時刻,靜靜綻放。

而我,終於學會了做一位園丁,不再試圖強扯每一片花瓣,而是以不動聲色的溫柔,為他擋風遮雨,守候春回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