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人做公众号,如何定位?5个维度,这篇说透了
2025-07-21
定位從來不是一件技術性的事情,而是一種心與世界對話的方式。
當我第一次想做一個公眾號時,其實內心並不確定方向。我寫過書評,也寫過職場感悟;我關心創業,也喜歡慢生活。這樣的我,不是一無所長,而是樣樣通卻不知從何下筆。但後來我慢慢明白,定位不過是人生當下的一種投影,它不是關於「我能做什麼」,而是「我願意走哪條路,來成為我自己」。
短期可實現的目標,是啟動一切的火種。
一開始,總有人焦慮於選錯定位,彷彿一個選擇會決定自己未來的全部命運。但其實,人生哪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方向?如同種子落入不同的土壤,它也會尋找新的根系與陽光。關鍵不在於方向終將走多遠,而是當下這步是否能踏實。若一個主題能帶來初步的正向反饋,那就是最值得出發的地方。因為行動會帶來清晰,而等待只會製造迷霧。
所有資源都是可被召喚的能量場。
後來我也逐漸學會回望自己手中的牌。不是每一種選擇都得靠從頭打拼,有些資源其實早已在生活的縫隙中積累。哪怕是曾經寫過的朋友圈筆記、參加過的課程、幫助過的人,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,當你真誠梳理時,它們就能成為啟動新路的火種。資源不是高高在上的支持,而是我們與這世界曾有過的連結,是一聲聲「你曾在場」的迴響。
熟悉的圈子,是我們心靈最早的語言。
我發現,那些我最能寫出深度的主題,往往來自我長期浸潤的領域。不是因為我刻意要寫什麼,而是這些話語本來就在我體內流淌。我對內容創作的理解、對爆款邏輯的敏感、對社群互動的感知,都是長期累積的果實。我不必強求自己去變成誰,也無需湊合去套用某種模型,因為真正可持續的選擇,從來不是跳躍而來的,而是從自己內心自然長出來的。
形象與意願,是靈魂對人生方式的直覺選擇。
我問自己:如果結果相同,我更願意成為誰?是那個每天在健身房汗流浹背的教練,還是靜坐書房與讀者對話的作家?當我如此想像,我才發現,一個定位真正的難處,不在於它能不能成功,而在於你是否能持續地、愉快地與之共處。若選擇讓你內在鬱結,那麼再高的流量也是負擔;若選擇讓你時時清明,那麼再慢的成長也值得守候。
商業潛力,是現實對夢想的提醒,不是衡量全部價值的標準。
我從不否認,商業價值是選擇的一部分。畢竟我們活在紅塵之中,需要柴米油鹽來承載理想。但我更相信,當你在對的領域裡投入真誠,那份專注與厚度,終會開出屬於你的果。所以我會在判斷選項時,也簡單評估它們的變現潛力,但這從不是我作出決定的唯一理由。如果只有利潤,那是一份事業;若還有熱愛,那便是一條道。
定位的本質,是在當下與未來之間,建立一條心與行一致的橋。
我總覺得,一個定位並不是為了貼標籤,不是為了告訴世界「我就是這樣的人」。恰恰相反,它更像是一種內在的召喚,是我們對自我願景的一次深情回應。是說,我願意從這裡開始,用一段時間的專注,去證明一件事:我的價值,可以不靠湊巧,而是靠堅持與選擇來實現。
所有的決策,都不該是焦慮的產物,而應該是深思後的信任。
我也曾在幾個選擇之間猶豫不決,彷彿任何一個選錯了,人生就會崩盤。可事實是,沒有任何一條路是浪費,只要你願意誠實地走過它。你在旅行博主的路上,學會了內容節奏;你在健身博主的嘗試中,培養了自律習慣;哪怕這些都不是最終的去處,它們也讓你更靠近那個真正的自己。
心定之處,便是定位的開始。
當你對幾個選擇進行了足夠深入的分析,並透過五個維度去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——包括短期可行性、資源調用、熟悉程度、形象適配與商業潛力——你自然會看見哪一條路在當下最適合你。這不是邏輯的結論,而是生命的直覺。
最終,你選擇的是一種能被長久對待的方式,而不是一個能立刻出名的領域。
選擇一個定位,不是為了迎合世界,而是為了向內確認自己。「這是我願意認真對待的事」,這句話足以作為你所有行動的起點。而當你開始真正對待它,世界也會開始真正對待你。
願我們都能在行動中遇見自己,在定位裡看見未來。人生從不怕選錯,只怕你從未真正開始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