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都在给孩子做“多巴胺戒断”
2025-07-21
沉溺於即刻的快感,正是生命自我疏離的開始。
國慶假期的某一日,我靜靜地望著孩子埋首於手機熒幕的身影,忽然感覺心頭一沉。並不是對孩子的表現失望,而是一種莫名的哀愁襲來——那是一種感受到生命與生命之間失去連結的痛。明明身處同一屋簷,卻彷彿遠隔天涯。手機,這片閃爍的螢幕,不僅封住了他的視線,也將他的心神鎖進了一個看似燦爛卻空洞的世界。
這並非孩子的錯。在那鋪天蓋地的短視頻與遊戲設計中,藏著一種比饑餓更深刻的飢渴——那是多巴胺所引發的「廉價快感」。這種快感來得容易,消退得快,卻在腦神經裡留下了深深的痕跡。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空虛,如同喝下糖水後的短暫甜蜜,卻換來身體機能的紊亂。多巴胺從不給人真正的滿足,它只在一次次刺激之後,讓人墮入更深的渴望,最終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寧靜與內在的充盈。
一切快感都有代價,而代價往往是最珍貴的東西。
我想起一則實驗,科學家將電極植入老鼠大腦的快感中樞,讓牠每踩一下踏板便釋放多巴胺。結果呢?老鼠不吃不喝,連休息也忘了,只顧著不斷踩踏,最終精疲力竭地死去。這不是科幻,而是我們這一世代的日常寫照。手機、社交媒體、電子遊戲,都是現代人的快感踏板。每次點擊、滑動、觀看,便是一次微小的自我犧牲。我們用時間、專注、感知力,換取片刻的「嗨」——卻不知,在這樣的交換裡,我們把自己最有價值的部分,一點點耗盡了。
孩子尚年幼,他並不理解這背後的機制。但作為大人,我不能不知。我曾一度試圖用強制與責罵制止他的行為,卻只換來他的反抗與眼中的不解。直到我明白——戒斷多巴胺,不是奪走他的快樂,而是引領他回到真正的喜悅。真正的快樂,不是來自螢幕,而是來自與世界的實際連結,是來自解決難題後的成就感,是來自深度閱讀後的洞察,是來自與他人、與天地心靈相契的那份清明。
放縱的快樂如同鹽巴,是束縛自由的陷阱。
有個故事深深觸動我。大西北的牧羊人,總在腰間掛著一塊鹽巴,那是羊群最喜歡的味道。羊不再為覓鹽奔走,只需跟緊牧人便得滿足。然而,也正因如此,它們失去了遠行的野性與自由。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樣的羊?被一小塊「快感之鹽」拴住了腳步,放棄了對世界的探索與對自我的成長?
手機螢幕閃爍的每一秒,偷走的都是孩子最寶貴的兩樣東西:時間與大腦。時間,看似取之不盡,實則如水流,一去不返。而大腦,如田地,久荒則廢。當注意力總被碎片化的資訊撕裂,深度學習的能力將逐漸退化,思考力、想像力、邏輯感知力也將一併枯萎。最終,他們會感覺學習變得「好難」,不是因為教材深奧,而是因為大腦早已習慣了無需思考的刺激。
與其說是「不能玩手機」,不如說是「選擇什麼樣的心智模式」。
我曾問孩子:你羨慕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嗎?他點頭。我再問:你知道他們放學後都做些什麼嗎?他搖頭。我於是說起那個他口中總是「考不贏」的同班同學——那孩子每天放學後,不刷手機,不打遊戲,而是靜靜地練習發音、閱讀、記錄美文。他不是天資過人,而是學會了與欲望和平對話。他不抵抗誘惑,而是超越誘惑。他不是靠意志力死守,而是用價值感取代了刺激感。
心理學家說,人的注意力如光,照向哪裡,哪裡就會生長。當一個孩子學會把光投射到真正值得之處,他的人生將開出不同的花。多巴胺的快感雖猛,卻虛空;而經由內啡肽所獲得的喜悅,則深遠而穩定。一個人唯有在專注、挑戰與付出之中,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在的力量。
真正的快樂,是從鍛鍊自己中來的,而非從逃避中來的。
有句話說得好:人生兩杯水,一甜一苦。選擇先喝甜水的人,後來常苦不堪言;而先苦後甜者,方能品味歲月深處的甘美。孩子每天起早、讀書、做題,看似辛苦,但那份累,是生命的打磨,不是消耗。那不是通向苦難的道路,而是通往自由與尊嚴的門檻。
我看過一位年輕外交官的成長歷程。他每日早起、埋首苦讀,三年如一日。沒有假期,沒有手機,只有書桌與目標。他不是在與別人競爭,而是在一場與自我慾望的長征裡勝出。他的成績不是一時爆發,而是十年如一日的鍛鍊,是一次次拒絕即時快感所累積起來的高度。他用沉默的堅持換來了內心的安定,那種安定,是這個躁動世界中最稀有的寶藏。
教育不是壓制,而是點亮孩子心中的光。
我已不再對孩子說「不准碰手機」這樣的話。那是一種簡單而粗暴的「外控」。真正的教育,是讓他自己看見手機背後的邏輯與代價。是讓他意識到,快感從來都不是免費的,每一秒的沉迷,背後都有代價。而當他看見了這層因果,他便能生出一種主動的節制,而非被迫的退縮。
我更願意陪他一起尋找內啡肽式的快樂:與他討論一本書的洞見,一起挑戰一道難題的突破,或是在操場上奔跑時的盡興。這些不浮不躁的喜悅,不會讓人立刻「上癮」,但卻會在他人生的某個寒夜裡,照見他內心的暖燈。
成長的痛苦不可避免,但那是蛻變前的恩賜。
讓孩子知道:努力不會讓人生立刻輕鬆,但會讓未來更有選擇。今天的每一次自律與堅持,都是他在鋪設明日自由的道路。當他長大成人,回望今日,會感激那段自我約束、挑戰自我慾望的歲月——正是那段時光,幫他築起了生命的底座。
如若能在少年時期學會與「多巴胺」保持距離,與「內啡肽」同行,那麼他將不再懼怕孤獨、不再逃避困難。他將擁有一顆定靜安慮得的心,無論身處何境,皆能生出智慧與力量。這便是我願為孩子搭建的心靈家園——不是遠離世界,而是洞見世界;不是抗拒誘惑,而是超越誘惑;不是追求安逸,而是鍛鍊安住。
當孩子真正理解何為「苦盡甘來」,他便有能力選擇人生的方向。
我靜靜寫下這封心語,既是與孩子共話,也是在照見自己曾經迷失的片段。願他日,你讀到此處,如聽母親夜話,在靜夜中,照見心光;願你將來風雨如晦時,想起今日言語,如寒燈一盞,映照前路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