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很危险的现象:孩子们聚在一起,不再嬉戏玩耍了……
2025-07-21
孩子們聚在一起,卻不再玩耍了。這不僅是一幅令人心驚的圖景,更像是一面鏡子,照見我們的時代如何悄然奪走了生命中最自然、最自由、最富生機的部分。
我常常想起童年時那些在黃昏裡奔跑的笑聲,想起衣角沾滿灰土卻雙眼閃光的我們。那時候,一塊空地、一段繩子、一顆彈珠,就足以燃起整個午後。而今的孩子,卻靜靜地並肩坐在一起,各自對著一方小螢幕,目光空茫,神情麻木。他們仍在一起,但似乎都走散了。那份靈動的、連結的、熱氣騰騰的童年,如今像霧一樣被蒸發了。
一個人若對世界失去了好奇與遊戲的能力,其實也失去了活著的節奏。
精神氣的消失,不是突然,而是日積月累的剝奪。從作息開始,每天晚睡、日夜顛倒,久而久之,大腦的節律失調,身體的元氣被耗盡;從空間開始,整天蜷縮在自己的房間裡,隔絕了自然的氣息與他人的眼神;從情緒開始,被過度指令與過度期待的教育壓抑了情感的自由表達與自主選擇。這樣的生活,如同一個只剩輸入沒有輸出的回圈,靈魂無處落腳,心便慢慢荒涼了。
當孩子不再有「我想要」的念頭時,他的生命就開始失去方向。
現代教育裡充滿了「應該」:應該努力、應該成績好、應該聽話。而少了「我願意」的驅動,大腦中的行動系統就像被剪斷了的風箏。我們總說孩子沒有動力,實際上,他們只是忘了怎麼「想要」了。想要,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覺知與渴望,是人與生命之間最本能的對話。當這份渴望被過多的「計畫」與「安排」吞噬,大腦便失去了自然運行的節奏,心也開始遲鈍。
孩子不再奔跑、攀爬、追逐,不是因為不喜歡這些活動,而是因為從小,他們的行動模式就被塑造成「完成任務」,而不是「自主探索」。
我看見有些孩子,坐在沙發上連遙控器都懶得拿,卻能一口氣刷八個小時的短影片。這不是懶,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疲乏。他們的行為被外力拉扯到極限,內在的油箱卻空空如也。學習不是不重要,而是不應該成為一切生活的中心。當學習取代了遊戲、興趣、創造與陪伴,那孩子就如同一棵被逼著只開花不長葉的樹,終究會乾枯。
唯有讓孩子重新感受到「我可以」「我想做」「我有能力做到」,生命的火種才會再次被點燃。
讓他們搭一座沙堡、種一棵植物、做一頓飯、寫一封信……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就是點燃行動力的種子。因為在這些行為中,孩子是自己起心動念、自己選擇行動、自己體驗結果的。這種從內而外的驅動,不但讓大腦迴路恢復活性,也讓心開始有了歸屬感。不是因為被肯定才有價值,而是因為參與、創造與選擇本身,就是價值。
我們總想用大道理喚醒孩子,卻忘了他們的心其實只需要一束陽光、一場鼓勵、一個小小的成功。
當他說:「我今天自己把書桌整理好了。」你不要吝嗇回應:「這是你想出來的好主意,看得出來你越來越有主見了。」這句話不只是讚美,而是告訴他:你是有能力點燃自己的。這句話,會深深刻在他的大腦中,像一根點火的火柴,下一次他再遇到困難,就會記得自己可以做點什麼,而不是直接放棄。
「小目標」不是取巧,而是一種對大腦的溫柔對待。當你給孩子一個他有把握實現的小任務,並讓他看到「我可以做到」的實感,那他的大腦中與行動相關的神經回路就會被活化。而一次次這樣的實現,最終會構築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——一種對未來有把握的穩定力量。
這種力量,不喧嘩,卻能陪伴一生。
我們不必去逼孩子多大志向,也不需著急規劃他十年後的路。重要的是,讓他從今天開始,就能經驗「我願意,我可以,我真的做到了。」這樣的孩子,即便一時平凡,也會活得有光。即便未來有風雨,他也會一步步地穿越,而不是選擇逃避與關閉。
孩子們為何聚在一起卻無話可說?也許他們只是失去了分享喜悅與創造的經驗。
讓我們別再急著教孩子「成功學」,先讓他重新學會怎樣「玩」——那是真正對生命的信任。當他在泥地裡奔跑,在書頁中流連,在畫紙上塗鴉,在陽光下流汗,他的身體會記得,原來活著,就是這樣一場自由的呼吸。
讓我們相信,一個會玩耍、會笑、會問「我能不能試試看」的孩子,永遠不會是死氣沉沉的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