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从教27年老教师的忠告:家长最好常翻翻孩子的作业本,出现这4种现象,一定要警惕!
2025-07-21
教育的第一現場,不在學校,而在家庭的一桌一椅間。
靜靜地坐在燈下,我翻著孩子的作業本,像翻閱一株尚未開花的樹苗的年輪。字跡有時端正,有時潦草;頁面有時整潔,有時污損。我不再只問分數,不再催促速度,而是靜下心來,去觀察,去傾聽那些未曾出口的情緒與狀態。原來,孩子的學習態度、心理狀況、生活節奏,全都靜靜地寫在這一本本作業本裡。那不是紙上的筆劃,而是一個心靈在求知路上留下的足跡。
作業的狀態,是孩子內心狀態的映照。
當作業出現錯別字頻繁,這往往不只是粗心,更多是專注力的鬆散與對學習的輕慢。若字跡潦草、頁面污損,背後則可能藏著一種情緒的倉促或是對學習的抗拒。若本子被擦破,那可能是一個過度追求完美卻無力掌控的孩子,在自責與急躁中反覆掙扎。最令人心痛的,是那一整頁空白——那是一種沉默的呼救,一個孩子可能在焦慮、迷茫、甚至拒絕學習的邊緣游走。這些表象之下,藏著的是需要被看見的真相,而非單純的責備。
孩子的成長,不容以咆哮換來秩序。
教育最容易犯的錯,是在急切與疲憊中,將關心化為怒吼。當我們以愛之名行傷之實,一次次地對孩子吼叫、苛責、否定,他們也在一次次地收起表達、掩藏真心,甚至懷疑自我。語言,是可以滋養心靈的甘霖,也可以割傷童年的利刃。那些“你怎麼這麼笨”“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”的話語,並非只是短暫的情緒發洩,而是會在孩子腦海裡留下一道道難以抹去的痕跡。
科學早已告訴我們,持續生活在語言暴力中的孩子,其大腦中負責記憶與情緒調節的區域,會明顯萎縮。他們不是不努力,而是被恐懼擋住了思維;不是不聰明,而是被否定切斷了自信。教育不該是一場戰役,而應是一場靜水流深的陪伴。春風化雨,方能潤物無聲。
父母的情緒管理,是孩子情緒穩定的根基。
一個情緒平穩的父母,是孩子心靈的港灣。當我們無法管理自己的焦慮與疲憊,最終傷到的,是我們最想保護的那個小小生命。我曾在無數次失控之後,懊悔良久,然後終於明白,陪孩子學習,不是為了“糾錯”,而是為了“築路”。只有我們先做到溫和堅定,孩子才會在安全中學會面對困難,而不是逃避壓力。
陪孩子寫作業,是一場自我修行。
我逐漸學會了——陪伴不是監視,而是同行。不是坐在孩子身邊念他錯了幾題,而是拿起書本與他一同學習;不是一發現錯字就急於指出,而是先看看他為何會這樣寫;不是只關心對錯,而是關心當下的情緒是否安穩。當我們以「搭子」的姿態陪他學習,孩子會感受到這不是懲罰,是共同完成一段旅程。
我為孩子設立一個專屬的學習角,簡單整潔,讓他的心也能隨著環境安定。我根據他年齡設計合理的學習與休息節奏,理解每一份不專注的背後,可能只是疲憊、無趣、或不知所措。我引導他先完成困難作業,因為我知道,一旦戰勝最難的,他自然會越寫越有成就感。
孩子的學習習慣,是用「一以貫之」的溫柔培養出來的。
教育,不是要孩子一夕成材,而是每日耕耘。真正能持久影響孩子一生的,是那些潛移默化中灌注的習慣與信念。我曾經以為嚴格可以換來成績,後來才懂得,唯有信任與理解,才能生出真正的自律與內驅力。
每一筆作業,都是一條通往自律的繩索。我願意每天耐心地為它繞上一圈,又一圈,直到這條繩索堅韌無比。當孩子終於能在沒有提醒下主動完成作業時,我知道,那不只是完成任務,而是他學會了與自己對話,與內在力量同行。
作業本,不是評判,而是溝通的起點。
我開始學會坐在孩子身邊,一起翻看他的作業,不為找錯,而為找出他最近的心思。從字跡裡讀出他今天是否心浮氣躁,從空白頁面猜測他是否遇到難處。每一次傾聽與交流,都是讓他明白:學習不是為了我,而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。
那些錯別字,不再只是紅筆圈起的錯誤,而是成長中必經的顛簸;那些潦草的字跡,不再只是被批評的理由,而是一次次需要引導的提醒。我終於懂了:真正的教育,是把每一次孩子的狀況,都看作一次走近他內心的契機。
家庭教育,是一場深長的守望。
老師的教誨再細緻,也終究難替代每日的耳濡目染;學校的規訓再嚴格,也無法取代那份來自家的穩定支撐。作業只是工具,關係才是底層。當我們真正在意孩子的學習過程,不只是在意那幾張分數單,而是在乎他是否在成為一個能自我修煉、自我調節的人,那麼學習就不再只是壓力,而是一場自我建構的旅途。
讓我們重新拿起孩子的作業本,不為挑錯,而是為了讀懂那一個還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心。讓我們停止用怒吼應對挫折,而用心傾聽那些尚未說出的困惑。讓我們陪伴孩子,不是為了逼他前行,而是與他並肩同行。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,孩子不只是在學習知識,而是在學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