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似无用,做了却会让人变好的12件小事,被治愈到了
2025-07-21

那些看似無用的小事,是讓心靈重新呼吸的出口。

有時我想,人是否真的需要每一刻都做有「用」的事?若我們將一生全數投注於產出、效率與目標,心便如機械般地旋轉不止,終至磨損。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,恰恰因它留白,因它允許我們在沒有明確結果的行為中找回自己。那些看似無用的小事,正是心體自我修復、調息與微光再生的方式。

無目的的溫柔,是最純粹的治癒。

我記得有人說,飯後帶著一碗貓糧去喂流浪貓,那些不屬於自己的生命,在靠近、信任、蹭腿的一刻,讓人心頭一軟,彷彿整個世界都變溫柔了。這樣的行為沒有產出,不被考績,不寫入簡歷,卻讓人在心中恢復了一種「值得被愛」的情緒連結。這連結不是別人給的,是自我對生命的回應,是一種回到萬物一體之感的瞬間。

堅持一件旁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,實則是與自己的對話。

有人說,她在學業之外堅持四年辯論;有人說,他每日抄寫《瓦爾登湖》;還有人說,在街角踩香樟果的聲音讓他回到童年。這些看似「浪費時間」的事,卻是人在面對高度規訓社會時的一場自我保留與精神棲息。它們不是逃避,而是內在生活的延伸,是靈魂對節奏的調節,是在被任務壓迫中保住一寸靜土。

「無用」之事,其實是對自主與感知的重啟。

我們太容易被社會告知:要有價值、要被看見、要有效率。但人的幸福,往往不是來自結果,而是來自一種「我可以選擇」的自由。當你走上無目的的公交,只為看看這座城市的夜色;當你在日落前飛奔到那片晚霞之地,只為與餘暉對視一秒……你其實是在告訴自己:我還能感受,我還能決定,我還與世界保持著柔軟的連結。

生活之所以美,不在目標,而在過程中的靈光。

我曾在夜深時,拿起閒置五年的尤克里里,學不熟的和弦,唱不準的調,卻在那無人打擾的幾分鐘裡,感受到從喉嚨深處湧出的自由感。這自由不為展示,只為與情緒對坐。當我們不再問「這對我有什麼用」,而是願意花時間照顧一點點不被看見的情緒,那是一種極高層次的內在關懷。

「麻了」的對面,不是努力更多,而是多一點無需功利的時光。

我們常說累了、麻了、提不起勁,實則是心靈的水井乾了。再怎麼汲水,也不會流出喜悅。真正的補水,不是再衝刺一程,而是放下汲汲營營,讓水氣自地心升起。觀花、畫畫、做點心、寫毛筆字、看雲、喂鳥……這些無用之事,像一道道小水脈,涓滴不息,最終匯成生命裡的柔性力量。

真正的修行,是在平凡事中不失自我,在無用處重拾完整。

我常想,人生若只是為了趕考與競爭,那我們與工具又有何異?那些被稱為「不重要」的時刻,其實是生命恢復元氣的節氣。正如樹要有年輪、雲要有散漫,人的心也需要那些無章法卻能自我養護的間隙。也許正是在這些事裡,我們重新看見了自己:一個不為功能而活的存在。

願你也能在夜深人靜時,為自己點一盞燈,在塵囂之外,做一件旁人看不懂的小事。那也許是觀葉的三分鐘、塗色的十秒鐘、哼歌的兩句旋律,但那是你與「生活還值得」這句話的再次握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