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本女生毕业做保洁”引热议:真相和我们想的不一样
2025-07-21
世間萬象,有如水流石影,一層層刻在我們的日常與內心裡。今日靜坐觀心,讀至那段關於「二本女生畢業做保潔」的新聞,心內泛起微瀾,不是嘆息,不是驚訝,而是一種深沉而溫柔的理解。
不是命運失信於人,而是人間仍在摸索如何安放夢想與現實的重疊。
小花的故事,我似曾見過。她來自山間僻壤,腳踩泥土,眼望星河。她用苦讀鑿開一條出山的路,走進了城市,走入了書本,也走進了千萬普通人的命運之中。
四年過去,世道翻篇,她從設計專業的講堂走到保潔的現場,手中不再是製圖筆,而是拖把與清潔劑。
有人笑她,也有人憐她,但我卻只看到一個靜靜轉身、不為命運設限的心靈。一個人若有勇氣去接住現實的重力,那他就是有能力繼續往上走的。
讀書不保證體面,但它開啟了體會生活多樣的窗。
當村裡的許多女孩早早嫁作人婦、被日常鎖住人生,小花在講堂裡學習透視圖與配色方案,第一次乘飛機、第一次見海、第一次走進城市裡高樓林立的街區。這些體驗或許不能直接換算為薪資,但它們將她的靈魂拓展為更大的容器。
她做保潔,不是退路,而是轉彎的暫居站。與其說她「掉頭」,不如說她「落地」。現代社會崇尚光鮮亮麗的成功標準,卻忽略了萬事萬物的起點都須紮根於土。願意面對現實,並從中尋找下一步出路的人,才是真正行在「知行合一」之道上。
不是讀書無用,是「我們讀的那點書」,不足以涵蓋現實的深與廣。
有人說,現在的學歷如同一張廢紙。是的,如果那張紙只是用來交換工作的「通行證」,那它確實已經貶值了。但若它是一座通向更寬廣世界的橋,那它仍舊有價值。
一張普通本科的學歷,在今天的職場上或許並不稀奇,甚至比不上一張職業證書。但我們要問:讀書的本意,原本是為了追尋工作的便利,還是為了認識世界與自己?
若我們只將學歷視為一紙證明,那它只能在縮小的就業市場裡逐漸邊緣。但若我們將知識視為養心、養眼、養志的養料,那它的效用,將會在日後不經意的時刻,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我們身上。
真正的差異,從來不只在於學歷,而在於心裡有沒有光。
小花做保潔,但她不止於保潔。她還在學習收納,計畫轉型為收納師;她拍攝短片,經營自媒體。她已經開始不再僅僅依賴別人提供工作的機會,而在嘗試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。
這就是讀書的微光:當別人將職業視為終點時,她看到的是跳板,是階梯,是過道。
若她從未走出大山,那保潔可能是她命運的全部;但她讀過書、見過世面,就知道這只是旅途中的一站。
社會的階層,不在於職業的高低,而在於選擇的餘地。
黃燈在《我的二本學生》裡寫過一句話:「每個學生畢業後都走向不同的城市,不是隨意流散,而是按著隱形的磁場被層層吸附。」頂尖大學的人進入世界中心,而普通學校的孩子,則散落各地,成為系統中的「其他人」。
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選擇工作的城市、工作的行業、工作的節奏;而是只有少數人,有能力創造這樣的選擇空間。
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磁場的存在,那就要在磁場裡尋找自己的節點,而非只是嘆息「不公平」。
真正的命運,是從承認無奈開始的。
這幾年,我們看見研究生送外賣、本科生當保安。不是他們不努力,而是現實的壓力比想像中更重。但我們也看見,有人在外賣平台裡做到了管理層,有人從保安轉去自考,最終通過了司考。
這些故事說明,現實固然冰冷,但心若不冷,總有一條水路會穿過封凍的冰層。
人生最怕的,不是起點低,而是從不願踏出泥濘。
我們走讀人間,是為了學會在雜亂之中尋道,在渺小之中自立。
小花沒有進入理想的職業,但她已經離那個山間的自己很遠了。她的視野不再侷限於一個鄉鎮的嫁娶,而是放眼世界的可能;她的思維不再是命定論,而是行動論;她的情緒不再是依附,而是主體。
這種轉變,是大學課堂沒教,卻因為讀過書而產生的力量。
也許我們無法每個人都成為金字塔頂的人,但我們可以讓自己不那麼容易被壓在塔底之下。哪怕一點點往上攀,也是在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是可有可無。
讀書未必改命,但它讓人願意嘗試去改命。
李嘉誠曾說:「知識不能保證你會富有,但它會給你更多選擇。」知識的意義,不在於給你答案,而在於教你提問。讀書,不是讓你變得比別人高貴,而是讓你在困頓時,知道困的不是自己一人。
就像夜行之人,知道前路無燈,才會從心裡點起光來。
如小花,雖身處清潔行業,但內心不塵,她未曾辜負讀書,也未曾辜負生活。
她走出了山,也終將走出命運預設的框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