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梦想,是手机夺走的!”这个落榜生的醒悟,值得所有家长认真读一遍
2025-07-20
人若無節,自會被欲望牽著走。
靜夜之中,我讀到一名落榜少年的懊悔:「我的夢想,是手機奪走的。」這話聽來輕巧,卻如寒鐵穿心,刺進我多年來對教育與人性的沉思。我見過太多孩子,眼中原本有光,心中原本有志,但那光,那志,在一次次無形的滑動與點擊中被慢慢磨平,直到他們的眼神裡只剩下短暫快感的餘火與持久空虛的灰燼。
手機不是敵人,但人心無主時,最微小的誘惑也能將人拖入深淵。
我不曾責怪科技,也不否認放鬆的權利。問題在於,當一顆年少的心還無力掌握選擇與節制的舵柄時,誘惑便不再是調劑,而是深淵的入口。孩子並非不想努力,也並非愚鈍。他們只是太年輕,還未明白,快樂有時是遲來的,痛苦有時是早種的。他們以為自己還有無數個明天,卻不知道,命運記錄的是每一個當下。
所有讓人“爽”的事物,若無節制,終將讓人痛。
如歌德所說:「凡使人幸福者,亦是其不幸之源。」成癮的快樂,不是歡喜,而是逃避。我見過的孩子,在手機的世界裡翻江倒海,在現實的課堂裡卻如行屍走肉。當腦海習慣了短視頻的刺激、遊戲的獎勵,再回到需要靜心、持續專注的學習面前,便只剩下倦意與浮躁。那是一種心靈的變形,讓人再難忍受真實世界的節奏與寂寞。
孩子之所以會放縱,是因為沒有人為他設下必要的界線。
自律從來不是天生的,它是被引導、被鼓勵、被陪伴而來的果。父母若在孩子最需要約束與提醒的時刻選擇了「理解」與「放手」,那麼這份所謂的愛,最終可能成為孩子墜落的推手。孩子的本能是尋樂,父母的本事,是教他知輕重、明得失。若放縱變為常態,懊悔也就成為遲來的教師。
學習之苦,是世間最值得承受的苦。
我常想,人世間有兩種苦:一種是年少時願意吃的,一種是年老後不得不吞的。若不曾為理想熬過幾夜清燈,未來就只能為生活低頭無言。那個考場上寫不出答案的孩子,那個工廠裡重複機械勞作的青年,那些在社會邊緣苦撐的靈魂,他們不是不努力,而是曾經錯過了努力該在的時間。
一時的放縱,看似無害,實則拉開了一生的距離。
我曾在一場重逢中見過昔日同窗,有人談笑風生,眼神有光;有人沉默寡言,神情苦澀。他們的起點相同,但道路不同。讀書時,愛看書的人不曾被嘲笑,愛打遊戲的人也未被禁止。但時間為每個人開出不同的帳單。那些曾在燈下咬牙前行的人,後來都有了更寬闊的天地;而那些任性揮霍青春的人,只剩下悔意與無奈。
真正的自由,是擁有選擇未來的能力,而非沉迷眼前的快感。
自由從來不是做任何想做之事,而是能拒絕那些不該做之事。學會自律的孩子,才是真正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。而這份自律,需要從小培養、從小練習。若一個孩子在十三四歲便學會約束自己,那麼他在未來的風雨中,也更有能力不被狂風迷眼、不被巨浪掀翻。
父母的角色,不是讓孩子喜歡自己,而是讓孩子成為值得喜歡的人。
真正智慧的教育,是在孩子尚未自覺前,就幫他立好邊界、養成習慣。這不是控制,而是呵護;不是懲罰,而是鍛鍊。手機應當被放下,作業需要自己完成,困難需要自己解決。當孩子一次次體會到自律帶來的成就感,他的自我也會在其中逐漸成形。
教育是一場漫長的等待,也是一次又一次靈魂的喚醒。
孩子的未來,藏在他每天的生活細節裡。藏在他是否準時起床,是否按時完成學習計劃,是否能忍住晚上的誘惑而選擇早些入睡。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,都是他未來人生的訓練場。而父母,是這場訓練裡的教練、後援、守夜人。
真正的陪伴,是在孩子迷失時,輕聲提醒他記得自己的夢。
我們都知道,有些路,孩子必須自己走。但也請不要太早放手。在他年幼無知時,多牽一牽他的手;在他情緒浮動時,多看一看他的眼神;在他失敗沮喪時,別急著批評,而是告訴他:這世界並不會為誰停留,但你還可以為自己重啟。
孩子的夢想若被奪去,往往不是因為世界太殘酷,而是我們太遲鈍。
別等他在考場上空白地看著熟悉又陌生的題目,才後悔自己沒能堅持讀完那一章。別等他在工廠流水線上落下淚來,才理解讀書的意義。別等他已經掉進深淵,才開始後悔當初自己不曾拉住他的一角衣襟。
教育,是生命最深層的對話,是一場心與心之間靜默的傳承。
願我們做父母者,能有清明的智慧、堅定的慈悲與深長的耐心;願我們的孩子,在手機之外,找到真正的熱愛,在壓力之中,練就清醒的自我;願這一代少年,不為短暫快感所誤,不為眼前黑暗所懼,願他們昂首前行,步履生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