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把二手衣服卖到非洲,广东小伙年入4亿
2025-07-20

世間無廢物,唯有未覺處。

每一次我看到被棄置的舊衣,總會想起那句話:「天地無一物非寶,惟人不知而已。」衣物破舊,價值並未凋零,只是被放錯了地方。一如人心,多數荒廢非因天資不濟,而是未逢其用。當我讀到一位來自南方的青年,憑藉對舊衣再生的信念,走出一條年入數億的路,內心竟生起一種寧靜的歡喜——不是為財富喝采,而是為那份「不棄一物」的慈心所動容。

一念不忍,便能開一片天。
他說,一次看見大學新生丟棄軍訓服的情景,心中泛起不忍,「穿一次就丟,太可惜了。」這一念,成了他之後十餘年創業的開端。我反覆咀嚼這句話,它不是一個生意的起點,而是一個道心的顯現。若心中無「捨不得」,自然不會去撿拾一堆舊布;但若心中有「不願浪費」,手就會開始整理,眼就會尋找出路。我相信,天地間真正成事者,多半不是因為聰明,而是因為能在眾人視若無睹之處,見出一絲價值的光。

所有真正長久的事業,皆出於深層的關懷。
在許多人的眼裡,二手衣服是廉價、骯髒、無趣的。可在他的眼中,那是一種需要被善待的資源,也是一條通往公義與環保的路。他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投身這行業,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與「物盡其用」同行。這份「利他而非逐利」的初心,是事業得以穿越起伏、成為時代答案的根本。每件衣服的再生,不只是產業鏈的一環,更是一種溫柔的革命——讓人們重新理解擁有與消費的真義。

逆流而上者,必有其耐。
創業初期,他曾回收上萬噸衣物、設立自營回收箱、投入巨資研發舊衣再製材料,也曾因此虧損數千萬。這些虧損,若以短期眼光觀之,是錯誤的決策;但若從修道者的心境來看,那是一場「願意走遠」的選擇。如今世道,人多求捷徑,少肯蹚長路。可偏偏真理多藏於長路上,苦行中才會鍛成真功。他忍得了不被理解,也挺得過階段性虧損,因為心裡裝的是「長久之道」,而非「眼前之利」。

最難走的,不是技術之路,而是人心之道。
在非洲設點,失敗收場;本土建網,遭遇誤解;團隊奔波,士氣幾近耗盡。這不是技術的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——制度不全、文化落差、內部紛爭。面對這一切,他不是抱怨時勢,而是轉身回國,等待時機。我從這裡看見了一種真正的穩定力:不是永不跌倒,而是跌倒後仍能守住本心、不失方向。這世間的許多成功,其實都建立在「不被環境改變初心」之上。人若不被亂象牽走,終能再起。

真正的循環,不是物的再用,而是心的自淨。
「這件衣服破了,我們仍收;因為我們相信,一切皆有其用。」他這句話讓我想到《中庸》所言:「誠者,物之終始。」唯有誠心相待萬物,萬物才肯顯現其真性。舊衣之所以能再成棉絮、再製布料,是因為人願意多看一眼,多思一層。我漸漸懂了,那些衣服並非自我復活,而是被一顆不忍之心重燃其命。這循環,從來不是外在的工序,而是心中那股不捨、不棄的光,照亮了整個產業鏈的靈魂。

不走捷徑的人,才能真正走得遠。
世上許多「發財之道」,講的是如何速成;但他的路卻充滿了等待與挫敗。他不靠炒作、不靠情懷包裝,不假慈善之名行貿易之實。他的每一步,都在穩穩落地。他用十年構建了全鏈路體系,從回收到分類、從出口到再造,每一處都親手鋪開。我由衷地敬佩這種慢工細活的姿態,因為我知道,只有這樣的腳步,才不會被風浪吹散。正如古人言:「功夫下到地,則無不可成之事。」

財富的意義,不在於數字,而在於它成就了什麼樣的價值觀。
他的企業,如今年收數億,可在我看來,他真正的成就,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,並且讓世界因此少了一些浪費、多了一些尊重。他所推動的,不只是資源再生,更是價值觀的再造。他讓人們知道,物無高低貴賤,只看是否被用對了地方;他也讓青年們明白,職業無尊卑,唯有是否用心去做。有了這樣的觀念,哪怕再普通的行業,也能做成一場光明的事業。

萬物皆可再生,若心中有道。
我不禁想,如果更多人能如他這般,看見每一片布料的可能,看見每一件小事的意義,這個世界會變得多麼不一樣?這不只是生態的轉向,更是文明的躍遷。我們太習慣於「消費後即棄」,太習慣於「東西舊了就買新的」;卻忘了,每一件被遺棄的東西,都曾是某人的選擇、某段勞力的結晶。若能在「舊」中見「新」,在「廢」中見「寶」,我們的心也會變得柔軟與清明,這世道也就多了幾分和氣。

世界從不偏愛誰,但總會回應那些不懈走正道的人。
他年少起步,歷經起伏,從沒走過投機取巧的路,卻依然走出了自己的天地。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,他只是說:「我只是一直在做對的事,雖然慢,但從未停下。」這話聽來平淡,卻分外有力。因為世界不是沒有回報,只是常常太慢、太繞,叫人以為無效。但若能不為外物所擾、不為一時所惑,一念堅持到底,終將踏實見證那「柳暗花明」的一刻。

所謂「變廢為寶」,不只是對物的轉化,更是對心的提昇。
這世界上,沒有真正沒用的東西,只有沒被看見的價值;同樣地,也沒有真正低微的人生,只有未被開發的潛力。若能如他一般,信念清明,腳步穩實,將日常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做到極致,那麼,不論身處何行何業,都有可能點燃一場光明的循環。這不僅是對社會的貢獻,也是對自我修行的一種見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