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:为什么越是情绪不稳定的人,反而更容易幸福?
2025-07-20

情緒若水,本無定性,因境而動;若能觀照其流,則動亦可成福。

這世間總喜歡給人貼上「穩定」的標籤,似乎越不動情緒,越值得信賴。但我在生活中反覆看見另一種光——那些情緒澎湃、時而脆弱、時而激昂的人,常常活得更深、更真,也更幸福。這一發現最初讓我疑惑:不穩定怎麼會是福?而今,我漸漸明白,那正是生命最真實的脈動,是一種靈魂的寬度。

情緒穩定不是修來的德行,而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紋理。
當我們說一個人情緒不穩定,往往帶著評判的眼光。但大五人格早已告訴我們,情緒穩定與否,只是性格光譜中的一環,就如高與矮、外向與內向一樣,無關對錯。穩定的人如深潭,不輕易波動;而不穩定者如溪流,澎湃奔流,各自成景。若把不穩定視為缺陷,便如嫌夜色太深,或怪春風太烈。其實,每種性格都是天賦的器皿,只要放對了位置,便能裝得下自己的圓滿。

真正的幸福,不來自情緒的平靜,而來自情緒的通透。
我見過一些人,他們心如止水,從不動聲色,卻也失去了感動的能力;也見過另一些人,易哭易笑,風來雨至,卻總能深切體會世間的美好。他們會為一段旋律心碎,為一片落葉感懷,這樣的人,看似起伏不定,卻常常擁有更豐富的情感世界。幸福並非只有一種形狀,有時,波濤洶湧的心海,才能映出更深遠的天空。

社會讚美的是可控之人,但人生的豐盈卻屬於可感之人。
我們這個時代講求效率、講求邏輯、講求秩序,因此那些容易掌控自己情緒、不輕易出錯的人,自然被推上舞台中心。然而,那些容易動情、容易動怒的人,並非無能,而是太真。若將情緒的火焰掐滅,只為活成社會可預測的樣子,那麼,還剩下多少活著的溫度呢?也許在工業時代,理性是生存之本,但在人文甦醒的時代,情感是人性的復興。不穩定,恰是生命還有餘燼的證據。

情緒豐盈,是未來的精神資產,不是當下的生存累贅。
在舊世界裡,穩定是安全;但在新的時代裡,敏感與情緒力反而是創造力的泉源。那位時常感傷的詩人,寫下了世人共鳴的詞句;那個為一段電影痛哭的觀眾,其實是最懂生命的人。情緒如水,水太靜,無以濯塵;水能動,才能生機勃勃。我們總以為控制情緒才能成為大人,卻忘了擁抱情緒,才能成為完整的人。

你若懂得與情緒共處,它便不再是風暴,而是航行的風。
我曾也是那個害怕情緒起伏的人。每次情緒來襲,我都急著壓下來,強迫自己鎮定。但後來我學會了傾聽它,讓它說話。原來,憤怒背後是期待,眼淚背後是渴望。當我不再壓制,而是觀照、接受、安置,情緒反而像潮水一樣,自來自去,不再淹沒我。情緒的難,不在於它本身,而在於我們對它的抗拒。若能安住其中,它終將化為智慧的泥土。

自我接納,是情緒波動的根本解藥。
我們總被告誡要「成為情緒穩定的人」,彷彿那是一種理想人格。但我慢慢明白,一個人是否幸福,不取決於他有沒有情緒,而在於他是否接納自己的情緒。正如雲會變幻,海會有潮汐,情緒也自有其週期與節奏。我們不需時時控制,只需不被拉著走。當我們對情緒不再敵視,它反而變得柔順,甚至成為通往內心深處的門。

情緒越深的人,對幸福的感受也越深。
因為能哭,才能真正笑;因為曾沉,才能真正浮。幸福不是平靜無波,而是起伏過後的寬容與溫暖。我認識一位朋友,情緒敏感,經常陷入內耗。但他對人特別有同理心,朋友之間的悲喜,他都能共感。後來他成為一位心理諮商師,他說:「正是因為我經歷過情緒的顛簸,我才有能力陪別人走過低谷。」這正是情緒不穩定的另一種福報,它讓我們更加貼近人性。

每一種性格都是靈魂的風景,而非比較的標尺。
若你恰好情緒細膩,容易感傷,請別急著矯正自己。這是你的禮物,不是你的負擔。若你願意,就試著慢慢修煉出一種新的穩定——不是冷靜無波的穩定,而是「即使風起雲湧,仍能立於心中」的穩定。情緒不必被消滅,它只是需要被引導、被接納、被照見。這樣的穩定,來自於熟悉自己,而非模仿別人。

變與不變,主導權在於你。
若你想改變自己,讓情緒更柔和一些,那是可以的。性格非如身高,不可動搖;它是可以被溫柔塑形的。就從一次深呼吸開始,從一次延遲回應開始,從一次不責怪自己開始。我們不需否定舊有的自己,而是願意愛著現在的自己,朝著心中的方向輕輕走去。這種轉化,溫和而深刻,如水化冰,悄然無聲,卻能改天換地。

最後,請記住:你不是情緒,你只是情緒的過客。
情緒來了,不代表你不好;它離開,也不代表你更好。你本來就值得幸福,與情緒如何無關。當你深深認識自己的內在,便會知道:那些澎湃的感受,不是你錯亂的證據,而是你覺知的開始。願你不必勉強讓自己「看起來成熟」,而是真心學會安頓自己。如此一來,即便情緒如浪濤洶湧,你也能在心海之中,自在來去。

如夜話,至此。